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謹說:最難的是“勞而不怨”。大家常說,做事要任怨,經驗告訴我們任勞易,任怨難,多做點事累一點沒有關係,做了事還挨罵,這就吃不消了。但做一件事,一做上就要準備挨罵,“勞而不怨”,我覺得難在任怨。
大師智慧串講
“任勞任怨”是被人們經常使用的一個成語。
——任勞就是吃得起苦,這往往是人成就事業的基礎。任勞任怨,本意為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這裏我們更強調自我反思,不拒絕吃苦,不施怨於人。毛主席說過:“嚼得菜根,百事可為。”能吃苦的人一般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怕吃苦,二是以苦為樂。天下沒有掉下來的餡餅,不怕吃苦的人有著良好的耐受力,也坦然麵對人生境遇中的厄運,並努力與之抗爭。以苦為樂的人有著一種獨特的幸福感,這種人在生活中往往因為自己是通過吃苦而達到目的而感受到的一種內心滿足。正如李大釗所說:“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任怨就是少發或者不發牢騷,也能正確地對待他人的牢騷,學會以積極向上的心態看待和處理問題。任怨是一種良好的心態。有過一定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在圈子裏的人很少抱怨,因為抱怨等於抱怨自己;而圈子外的人往往卻喜歡抱怨,但抱怨往往是無濟於事的。因此,有本事的人應該努力將自己擠進圈子裏,並在那裏好好幹;沒有本事的人也不一定要擠進圈子裏,高處不勝寒,隻是要好好呆在圈子外。少發牢騷的人往往會感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往往能夠長久地保持激情,往往在生活中常有新意,往往會做那些對自己和對他人有益的事情。
這個成語是形容做事不辭勞苦,不怕受埋怨。其實,正如大師所說,做到不辭勞苦容易,不怕受埋怨卻很難。
記得蘇軾曾在《洗兒》詩中寫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我想,最後一句改為“無憂無怨到公卿”,或許更貼切。
人的品格是在接受雙重檢驗中向完美方向進步的。一方麵,是外界的檢驗,另一方麵是自己對自己的檢驗。後者的檢驗比前者更重要,也更有意義。什麼叫完美?追求完善而不停頓就叫完美。因此完美是一種曆程美,而不是象物質產品那樣的結果美。如果結果完美才叫完美人生,那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個完美的人。難怪人們要創造上帝、造物主、神仙、佛爺菩薩這樣一些結果完美的聖像來頂禮膜拜,那是立定一個完美的標準,向那個標準看齊,朝那完美的方向努力。
正因為如此,一個人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遇到有人稱讚你、抬舉你時,不要飄飄然;遇到別人非議你,求全責備,攻擊毀謗時也不要反感。你要反躬自問,自己檢驗好自己。心中有愧,就不要怪別人,知過即改。心中無愧,“更何嫌眾口”,路人不識我,何必空計較?走自己的路,讓人家說去吧。
心理學家阿特金森認為,人在其動機體係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追求成功的傾向,它驅使人們去追求成就;另一種是避免失敗的傾向,即對失敗的恐懼又迫使人們去躲避那些與成敗有關的情境和任務。當一個人的前一種動機大於後一種動機時,他會有很強的好勝心和表現力,著力追求成功,而當一個人避免失敗的動機大於他求勝的動機時,則要回避一切有競爭輸贏的情境。這就不具備“任怨”的心理素質,而是“怕怨”。
要認識到即使再優秀的人,都有遭人議論的時候,別人善意的批評我們虛心接受,把它當成完善自己的機會;如果是惡意的議論,我們大可不必放在心上,還擊惡意議論最好的方法是堅持正確的自己,而不是因此放棄很多機會。遇到了抱怨,不為之動搖,繼續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這是對自我的肯定和堅持。
但是,現實生活中,完美的人真的太少了,許許多多的人隻能“任勞”,隻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任怨”。因為“任怨”更需要長遠的目光和大局觀念,更需要極強的責任心和堅韌的承受力,更需要博大的胸懷和堅強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