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韓國釜山亞運會,中國派出四個高爾夫球球員參賽。劉強就是其中一員。
從2001年開始,劉強連續三年參加全國高爾夫職業球員考試。2003年4月,他成為職業教練,並以這個身份參加全年的職業比賽。年終,他的全年總積分排名全國第十。按照當時的規定,年終總積分排名前十二位的可以自動轉職業。他終於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職業球員,實現了追求多年的夢想。
現在,劉強成為球童考試的主考官,擁有自己的高爾夫球學校,專門教人打高爾夫球。
著名華人領袖陳香梅先生指出:“中國人無論在何地方,因為來自地大物博的中華,有五千年的文化與曆史,又受孔孟禮教之熏陶,因此,無論從文從武,在朝在野,無時無刻都有點使命感,這種使命感可說是超越了黨派、超越了地區,甚至超越了時空,這種使命感使中國人在今日多變的世局中仍然追求中國的強大與統一。”
中國人“不可隨境而遷”的定性、定力就來源於這樣一種不負祖先、不負世界、不負自己的神聖使命感。
隻有不肖子孫,才會不自信、不自尊、不自強、不自立地荀且活著,把取予關係顛倒過來,馬馬虎虎地應付生活和本職工作,不想費吹灰之力而隻想把什麼都攫為己有。“饑則附,飽則揚,燠則趨,寒則棄。”(《菜根譚》)饑寒時便賣身求榮,飽暖時便得意失態,誰炙手可熱了就去攀附,誰貧寒破落了就去踐踏。這種毫無定性、定力可言的下作行為也隻有不肖子孫才做得心安理得。
在當今世界,與我們華夏民族同樣優秀的大和民族、德意誌民族,他們的後世子孫在承繼先祖的精神財富這一點上,比我們做得更好。他們做得更好的,也正是我們應當吸收過來的,融入華夏精神中的新養份、新資源。
有誌氣的人發一次願,終身堅持;沒誌氣的人天天發願,朝三暮四。不論學什麼和做什麼,都必須有專一的目標,不應當三心二意,隻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否則,就容易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有一個青年名叫光藏,未學佛前,一心想成為佛像雕刻家,故特別去拜訪東雲禪師,希望禪師能指點一些佛像的常識,使其在雕刻方麵有所成就。
東雲禪師見了他以後,一言不發地隻叫他去井邊汲水。當東雲看到光藏汲水的動作以後,突然間開口大罵,並趕他離開。因為時近黃昏,其他弟子看到這種情形,頗為同情,就要求師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讓他明天再走。
到了三更半夜,他被叫醒,去見東雲禪師,禪師以溫和的口氣對他說:“也許你不知道我昨天傍晚罵你的原因,但我現在告訴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對被參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誠的心,才能雕塑出莊嚴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時,水都溢出桶外,雖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緣所賜與的,而你卻毫不在乎。像這樣不知惜福且輕易浪費的人,怎麼能夠雕刻佛像?”
光藏對此訓示,頗為感動而欽敬不已,並且在深加反省後,終於入門為弟子,對佛像的雕刻,其技藝也獨樹一幟!
對被參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誠的心,才能雕塑出莊嚴的佛像。虔誠的心就是敬業精神,豈單指刻佛像,無論做什麼,都應該有虔誠的心,兢兢業業。
古人雲:“事無難易。惟心堅忍可成矣。所謂金剛非堅。願力唯堅。”在向自己的目標進軍時。要抵抗住各種紛繁世事的誘惑,拋棄那些會妨礙自己的因素。堅定信念不動搖。同時,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為與目標相悖,便要立刻改正。入迷了,好到發瘋似的,一定成功;因為世界上外在的一切東西,都不在話下,都不在心目中,這個就是人成功之路。這是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價值的不二法門。這就是大師所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