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泥石流預警要與危險區劃、風險決策和損失評估密切結合,最有效地發揮預警減災的最終效果。城市泥石流堆積泛濫危險等級的劃分,可為預警預案中的居民撤離路線和避難場所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也是城市泥石流災害風險分析、評價和決策的重要內容。在製定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時,盡可能避免在危險性大和風險大的區域出現人口與資產的過度集中,並確定需要避難的對象和路線,保證在發出災情預警報後,將城市居民快速和安全地由風險大的地區轉移到風險小的地區,也為指揮者提供城市防災、救災決策的依據,合理地預先製定出若幹應急方案,減少緊急情況發生時的慌亂與失誤。城市泥石流災前的損失與評估的結論作用於防災、救災決策係統,並通過防災、救災對策和措施係統反饋給承災係統,構成一個閉合的信息反饋路徑而形成防災預警與損失評估係統,是減輕城市泥石流災害途徑之一。
建立完善的應急預案
1.應急預案
目前,我國的泥石流應急預案體係隻是初步形成,與發達國家建立的多層次應急預案體係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如何完善我們的應急預案體係呢?首先,應該參考曆史文獻的災害記載,這對編製應急預案是有幫助的。另外,建立應急預案動態管理機製。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應急預案也不是萬能的,應急管理也不能以不變的預案應萬變的突發事件。德國對應急預案實行動態管理,每次應急演練後,都請專家對預案進行評估並修改完善。美國政府在日常的應急管理中,選擇實際案例建立各類突發事件的案例庫,及時更新應急預案。所以,當發現原來的應急預案標準過低時,應及時更新應急預案,提高設計標準,做到動態管理。其次還要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製保證科學編製應急預案。建立科學、規範、係統和動態的災害風險評估機製,是編製科學應急預案的重要基礎。要對以往泥石流災害的曆史數據進行分析,並根據以往人們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知識和經驗,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類似事件進行推測和預測。因此,應建立我國災害分析程序與動態模擬模型,進行災害承受能力與災害控製能力分析,估算災害的強度與頻度,為編製泥石流災害應急預案和相關應急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在編製應急預案時必須進行合理策劃,做到重點突出,反映出本地區的主要重大事故風險,並合理地組織各類預案,避免預案之間相互孤立、交叉和矛盾。
2.泥石流災害的應急預案一般需涉及的六個方麵應急機構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成,按突發性泥石流災害預案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物資、裝備的準備;泥石流災害的等級和影響分析;泥石流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泥石流災害發生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製等應急行動方案。
3.編製泥石流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
掌握上年度雨情、環境地質狀況、災情、調查統計資料,及本年度中央氣象台和防總發布的年、季、月雨情形勢分析和趨勢預報資料。本年度防災區內最新環境地質狀況調查報告。本年度各防災區災害形勢(時、空、量)的預測評估,編製本年度災害形勢預測圖。根據本年度災害形勢預測圖與轄區內被保護區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共同編製本年度防災、減災措施。建立健全雨情、地麵形變等動態監測站網和群眾報險接待點,及時處理險情信息,暴雨過程中實施24小時值班製,專職人員汛期巡檢體製等。組建以當地政府為主的臨時防災指揮中心,指揮防災全麵工作,具體工作落實到人。在專業人員指導下製定雨量、水位、裂隙變形速度等災變信息的各級限界值,為防災指揮中心提供決策依據。劃定應急安全避難區和出入安全區的通道,在現場設置醒目標誌和夜間照明設施。製訂人員、財產轉移方案和被保護區群眾轉移的組織動員、防災避難教育。防災期間的通信、交通、安全保衛、醫療、搶險救災、防災物資的貯備、供應等保障係統組織協調預案。災前對有關人員進行專業防災培訓,在重點地區應舉行實地演練,完善防災避險工作。特險地點應編製搶險救災預案,組建臨時搶險工作隊伍,開展科學排險和搶救工作。
生態工程不容忽視
汛期結束後,開展年度防災檢查總結、查隱患點和開展工程複舊與防災工程的設計和施工。該方案是采用恢複草被和植樹造林等生態措施,在荒漠、荒山和植被被嚴重破壞的地區,為防止水土流失,恢複和重建流域內科學的生態係統。生態工程以求恢複生態係統功能,調節地表徑流,減小或盡量減小水土流失,達到逐漸控製泥石流的發生或削減泥石流規模。生態工程在預防和減輕泥石流活動及實施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麵具有重要作用。本類方案適用於坡度較為平緩,崩塌、滑坡相對較少,以片蝕為主,局部溝蝕提供泥石流土源的水力類泥石流以及一般的坡麵泥石流。如,雲南省南澗縣縣城後山泥石流的治理和雲南省梁河的壘杏山泥石流治理均采用此類方案,效果較為明顯。建議提倡林、喬、灌、草綜合營造,嚴格管理,形成多品種、多層次的立體防護林體係。目前在我國部分泥石活躍地區,已啟動二類生物防治工程,其主要措施有:林業工程:封山育林,在各大流域上遊營造水土保持防護林體係及科學的林帶體係,在全國範圍內特別是西部地區營造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如長江上遊生態防護林。農業工程:在25°以上實施坡地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壓縮墾植麵積。在山區實施科學的農業耕作和灌溉體係,保護水土,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山區農業體係。營林類型與樹種應根據地域特性和植物生長特性進行科學選擇。水源涵養林:宜選用高大喬木,形成複層林。水土保持林:宜采用耐旱、深根性、耐貧瘠、易成活的樹種,如,馬尾鬆、白樺、柳、山楊。在堆積扇、階地、灘地營造開發性水土保持護灘林:宜以喬灌木、混交林、林果混交、林農間種、林藥間種等多用途立體經濟林。綜上所述,通過對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及其防治措施的了解,可預測山區及山前地區居民點和工程建設(已建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針對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采取相應的預防及治理措施,從而減小泥石流對人類的危害。長期以來,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和勞動人民在防止和抵禦泥石流的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結合小流域治理,植樹固坡,修建排水溝,疏通水流以及修建攔擋壩和跨越泥石流的工程,分別有效地抵禦了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減輕了其危害的程度。但是從長遠考慮,必須樹立人為防範和工程措施並重的防災、減災思想,來抵禦泥石流的危害。在此,也同時呼籲全社會應保護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排導工程
排導為主的綜合治理方案是以排導溝、導流堤、急流槽、明硐渡槽等排導工程為主,暢排泥石流,控製泥石流對流通區或堆積區農田和各種建築物(包括路、橋、房屋、渠道等)的危害;同時在中上遊修建攔擋工程,進行植樹造林,以減小泥石流的規模和發生頻率。主要適用於中上遊修建工程難度大或效果不明顯,而下遊受害對象分布較集中的泥石流流域,通過排導消除泥石流的主要危害。由於排導工程僅僅是一種消極的措施,它既不能控製泥石流的形成,又不能削減排入主河的泥石流體數量,故僅能暫時消除或減輕災害。四川喜德的東溝、甘肅武都的火燒溝和雲南東川的蔣家溝等流域泥石流治理均采用此方案。經濟不斷發展,工農業生產技術逐漸進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和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人類活動在不經意的情況下違反了自然規律,進而會導致一些地質災害,泥石流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