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0.618

你好,我們是學心理學的。

“那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這,必定是每一個心理學人在自我介紹後被問及最多的問題,也是最頭疼的問題。

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但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從定義上看,心理學是“關於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心理學與生活》),但對於特定的行為和心理,由於變量太多或者學科階段性發展水平所限,還不能精確到這個程度。這就好像你拿著一個硬幣去讓物理學家預測拋出之後哪個麵朝上,理論上,知道所有條件後是可以計算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幾乎不可能。每個人的行為和心理也會受到先天的生物基礎和後天社會經驗的影響。

既然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心理學研究也總是利用統計學上的顯著來驗證理論,那麼怎樣保證它可以適用於每個人呢?

解答這個問題,需要繞過它來思考。

牛頓第一定律說——“在沒有外力的條件下,物體維持原有的運動狀態”。雖然真實情況中“沒有外力”的條件無法實現,我們不能直接證明定律的正確性,但是通過間接的實驗依然可以逼近理想狀態,所以在經典力學框架下它的正確性不容置疑。同樣的,心理學實驗中做不出100%的結果並不意味著它不適用於所有人,而隻不過因為條件所限,難易完美控製所有無關變量。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前言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但你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生活中,常聽人們說“自己最了解自己”,是這樣嗎?其實,人們不也還常說“旁觀者清”嘛?幾乎任何一句名言,都可以找到另一句觀點與之相反的駁斥。所以,名言警句不足為信。

那麼,自己要不要信自己?

現代心理學研究不斷在表明一個事實:我們,真的不了解自己。我們以為忘掉痛苦經曆就可以感受不到痛苦,但對短時記憶障礙患者的研究卻發現,想不起痛苦的原因反倒讓他們更難過;我們以為清閑的無所事事的白日夢生活很美好,但其實忙碌,哪怕是瞎忙活,也可以提高幸福感。

這本書裏充滿了這樣的悖論,你看完後也許會驚訝:原來自己太不了解自己了!

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但你們以為他們更知道你在想什麼。

“自己”,永遠是每個人最關心的話題,很多人每天都會關注星座運程,或者試圖通過血型、性格色彩、手相等去了解自己。這些方法方便在似乎可以隻用少量的信息攝入代替辛苦的長期探索。——你看,一個人琢磨琢磨星座便可以把對方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對對九型人格就知道ta的性格命門,省去了多少交往的時間和金錢!

就衝這,人們都願意相信那些看上去實用、實則牽強附會的推斷和結論。書店的“心理類”書架上,擺的都是讀心術之類的東西;網絡上搜索“心理”兩個字,被關注最多的是“心理谘詢師”;電視上頻頻露臉的“心理專家”甚至看不出是學過心理學的,哪怕是自學。他們的說辭往往能夠讓人的窺探欲很方便地得到滿足,於是本來就懶得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大腦,樂得其所。這一類大師不需要任何研究支持,隻要一個權威的、能言善辯的形象,就可以行走江湖了。

其實,他們知道的根本不是你在想什麼,而僅僅是利用了你思維的弱點。

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但我一直沒有大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