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 應對(2 / 2)

盧顯拔也點點頭:“秀清你不是對我們說過不要拘泥於一城一池的得失麼?同樣的道理,如果向榮現在沒有膽子出來野戰,那麼以後他也不敢和我們堂堂正正的交鋒了吧?”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楊秀清看著自己的表哥,覺得他這句話點醒了自己。因為他顯然墜入了一個明顯的思維誤區裏麵。

存在艦隊的意義在於它能隨時出擊攪上一個天翻地覆,所以必須留下一支大艦隊作為應對力量。同樣,向榮如果能從平南縣城出擊,那他肯定是一個需要慎重對待的對手。不過現在嘛,太平軍擺出一副攻打潯州的態勢,八旗監軍都到了平南了,也不見向榮從平南縣城挪窩,這說明什麼?

向榮已經不打算和太平軍野戰了,州府淪陷的危險再加上八旗監軍在側都不能讓向榮離開平南縣城。那這位不動彈的廣西提督又會有什麼危險呢?

想到這裏,楊秀清忽然大笑道。

“既然山不能來就我,那我就去找山了。立刻通知中軍,拔營北上!”

有朋友問楊秀清在真是曆史上是否有過破壞兩廣糧食貿易的計劃,這個是我編的,我手頭沒有任何資料說明楊秀清當時已經意識到了兩廣糧食貿易的重要xing。不過太平軍在廣西長時間的戰鬥的確是破壞了廣西的糧食生產,間接影響到了廣東的糧食貿易。而在正史上,廣東的天地會的確也抓住了這個機會,不斷起義。至於羅大綱把楊秀清當成曹cao,這個是我編的段子。正史上的楊秀清在用人方麵也比較像魏武帝,都是唯才是舉,不分遠近親疏的。即使是高級將領出現失誤,他也會毫不留情的處罰。曆史上,楊秀清活著的時候,太平天國運動蓬勃發展,等到他在天京事變去世之後,太平天國的形勢就急轉直下。

就我個人看來,太平天國一開始的六位王裏麵,最具雄才大略有望開國建極的是楊秀清,而韋昌輝是梟隼一樣的人物,這樣的人可以是陳友諒、李密,但距離成為太祖仍然有相當遠的距離。石達開是非常優秀的方麵將領,他可以是韓信、李靖,李績,徐達這樣的方麵重將,但距離雄主仍然有很遠的距離。最讓我惋惜的是蕭朝貴,太平天國的北伐名將林鳳祥,李開芳都是他的部下,他在戰鬥中一直奮勇殺敵,可以說是太平天國中最勇武的將領。而且他為人寬厚,如果他沒有在長沙城下犧牲,也許天京事變就不會發生,就算發生了也許會是另外一個結果。

洪秀全嘛,看看他一手教出來的洪天貴福就知道這位天王不掌天國大權實在是太平天國之福,等到他控製大權以後,太平天國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了。

很多人都認為太平天國是一個極端瘋狂的政教合一政權,我作為太平天國的支持者絕對不會否認這一點,太平天國的確有他的落後xing。但是比起惶惶大清,我更支持太平天國。

從國家氣節上講,就算是最糊塗的洪秀全也嚴詞拒絕了英法等國的利誘,絕對不會以出賣國家主權的代價去換取統一。“我取天下,必取全圖。”這樣的話語絕對要比“舉中華之物力,結友邦之歡心。”要擲地有聲得多。至於說太平天國打壓儒家,毀滅中國傳統文化,那更是無稽之詞,在太平天國的確有破山伐廟的行為,不過他們的針對對象和宋儒的對象是一致的,都是類似黃大仙,五通神這樣的“yin祠”。我手頭的資料顯示,在從金田到南京的一路轉戰中,唯一受到破壞的孔廟隻有湖南郴州的孔廟,郴州孔廟被毀的原因是那裏是清軍包圍郴州時的指揮部所在地。

當曾國藩呼籲全國士紳讀書人捍衛儒家禮教的時候,楊秀清也發表了針對的檄文。當洪秀全打算禁絕孔孟典籍的時候,楊秀清和金陵才女傅善祥用天父下凡的表演加以保護,用設立“刪書衙”來應對,這個衙門到最後也不過是刪改了一部分兵法……比起滿清動輒**哪個對中華傳統文化破壞大?

至於死於戰亂中的百姓清帝國和太平天國誰應該負更多責任,曾國藩“曾剃頭”的外號不是胡來的。湘軍洗城的記錄更是隨手可見。我手頭倒是沒有資料顯示太平軍有屠城的行為,所謂的屠城多半都是駐防八旗所在的滿城,駐防八旗作為有鐵杆莊稼的軍事組織,在城防中驅趕自家的男女老幼上陣,這樣消滅軍事對手的行為算是天理自然。清軍作為平亂的zheng fu軍居然還采用屠城這樣的手法,真是讓人無言沉默。

看見壇子裏有朋友推這本拙作,非常開心,就在這一章集中回答一下朋友們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