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玲瓏城府極深的人物,一旦她當眾失神,哪怕隻是片刻,都落在了有心的德妃眼裏。
病愈的賢妃論起心明眼亮隻比她姐姐差一點,瞧見太妃這小小的變化,再看太妃手邊笑容直達眼底的貴妃,心裏冷哼:這是以為自己又得逞了?隻希望到時候皇帝布局完成,釜底抽薪的時候你別流血又流淚呀。
卻說控製住太妃,貴妃就把傳遞消息的重任交給了太妃,自己經營多年的人脈她也舍不得徹底放棄,幹脆瘋狂往外遞消息,半真半假,不累死盯梢的皇帝心腹,也要煩死他們。
不過貴妃心態崩到現在,都沒完全恢複,不夠理智的她顯然忘記了皇帝通過她確定閔王和齊王都有不臣之心,再不在乎她那點雞毛蒜皮。
而且令貴妃始料未及的是,她的技能的確強到不太講道理,但副作用……尤其是技能沒蓄滿能量的情況下,副作用很難控製,比如太妃幾乎對貴妃言聽計從,同時也動不動就降智。
眼見著德妃紅光滿麵,肚子越來越大,太妃買通的太醫更是直言德妃肚裏八成是兩位小皇子。
這個消息堪稱壓倒太妃理智的最後一根稻草。
忍無可忍自然無需再忍。
然而對德妃母子下狠手毫無意義,因為明顯皇帝恢複康健,可以再生。反而除掉皇帝,扶繈褓中的德妃之子繼位,對她和兒子而言都是好消息,如果聽聞皇帝忽然駕崩,德妃一屍三命就更好了。
太妃打定主意便用心謀劃起來。
幾位太醫的猜測傳到皇帝耳朵裏,皇帝急不可耐地召嶽父進宮。
葉珣看著正陪著大女兒的小閨女,小女兒腦頂的“戀愛腦”徹底碎成渣渣,他才回答皇帝,“一個兒子。”
皇帝略有些失望,卻還是喜不自勝:有了兒子,他麵對嶽父就沒這麼有壓力了。
到了夏末秋初,德妃臨盆之際,謀劃了幾個月的太妃終於發動,調用她這些年積攢的全部實力,再拉上齊王以及皇帝那幾位殘疾在家的哥哥,下毒和暗殺雙管齊下。
話說自打皇帝病情好轉,他就開始逐漸收複“失地”,盡力掌控宮廷之內。
拋開駐紮於京城北麵專門拱衛皇城的大約十萬人禁軍,宮城之內足有數萬人,然這幾萬人全無二心,一心忠君,不用想也知道根本做不到。
太妃這次是拚死一搏,隻在臨動手之前給遠在西北的兒子遞了密信,等兒子閔王得到消息京城這邊隻怕也塵埃落定。
太妃這一波突襲又快又狠,饒是皇帝提前已經嗅出了點不一樣的氣味,然而應對時難免有些忙亂。
誰讓皇帝一病數年,宮中不少管事也懈怠了許久,他們再怎麼心向皇帝,處置緊急事務時能力實在不足。
與太後在德妃的翊坤宮等待好消息的皇帝因為口渴,喝下內侍遞來的溫茶,茶下肚不要一刻鍾,皇帝就知道不對:胃痛如刀攪,他人因為忽然而來的劇痛腦子裏登時就是一片白。
他顫唞著手,用上全部毅力,從袖中翻出按照嶽父藥方配製的通用解毒丹,他第一粒都沒能送入口中,而是順著他的身子滾落在地,此時他疼到說不出話,終於發現不對的內侍們奔他而來,他僅有的理智告訴他,這些人之中必有埋伏的刺客……
就在此時,太後出聲喝止想要一窩蜂上前的內侍宮女,老太太手都不抖,拉住兒子的手讓他再次取出一粒解毒丹,並幫著他服了下去。
而太後的心腹內侍早就見機跑出翊坤宮,拉救兵去了。
解毒丹服下,效果立竿見影,皇帝仍舊痛苦不已,嘴角甚至溢出鮮血,但他瞬間清醒,也能開口說話。
然而混在內侍之中的刺客因為對太後皇帝天生的畏懼,從而猶豫了一下,但後麵趕來負責補刀的侍衛們已然殺入翊坤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