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商議,有條不紊地下旨令西北邊軍和正在圍剿餘孽的葉珣調兵馳援,然後……他該如何便如何,一切如常。
不得不說皇帝此番沉著有度,感染到了絕大多數人。而且敵軍尚未抵達京城,承恩公先帶著部分先鋒趕回來了。
得到消息的葉璉大怒,此時他身在大營之中,再怎麼怒氣衝腦也隻能裝作什麼都沒發生的模樣。
計劃再次失敗……他在輾轉反側足足三天後有點認命了,先吞噬三皇子他們的氣運再說以後不遲。想想也是,皇帝又正值壯年,英明果決,頗得人心,鮮少出錯,隻憑他這家砍一點那家坑一些積攢出的氣運實在辦不成大事。
於是連續兩撥騎兵差點兵臨城下,先後被擊退,更損失慘重灰溜溜地逃了,皇帝有驚無險地度過“這一劫”,他不需要時間整理心情,直接先處罰責任人再論功行賞。
貴妃親爹死在了精銳騎兵破關那一刻,貴妃的哥哥們淪為階下囚——他們讓葉珣的手下在殺退來敵後順手救下,帶回京城,如今一家子人團聚在了大牢裏。
貴妃處境倒是還好,皇帝都沒有要處罰她的意思,這陣子隔三差五還來探望,所以貴妃家人進宮求情,皇後一概照準。
隻不過貴妃已經下定決心一切聽陛下的,必要公事公辦:父兄闖下大禍罪無可恕,她至多仗著自己和兒女們的顏麵請陛下寬宥娘家婦孺。
跑來求情的貴妃表姐泣血哀鳴,“娘娘就不給自家留點念想?起複的念想?”
貴妃終於知道為什麼父兄能一意孤行犯下大罪連自己性命都賠了進去,她無力又無奈,隻擠出四個字就把表姐打發出去,“不知所謂。”
貴妃表現不錯,皇帝本來也不想對一看就不知情的兒女和他們的生母做些什麼,但貴妃娘家確實整個兒完蛋:貴妃哥哥們要麼是死罪要麼是發配受活罪,抄家奪爵後婦孺們倒是可以回鄉生活,而子弟們三代不得科舉。
貴妃娘家完蛋歸完蛋,總歸保留了一絲希望,不過再想發跡也是幾十年之後,除非三皇子登基,“特赦”他們。
然而特赦這麼一家子,被牽連個正著的三皇子……當然不樂意。
母族出事,三皇子勢力大減,而貴妃一係隻有一個人不受影響還按照功績升遷了,這個人就是葉璉。
他作為京郊大營中一位軍師,跟隨長官迎擊從西麵來犯的數千精銳騎兵,開始隻是拒敵,後來和葉老爺子的麾下精銳先鋒彙合,給予來敵迎麵痛擊,勝得很是漂亮。
期間他多次出謀劃策,而且他自始至終不以駙馬身份壓人,他的長官大功在手,即使貴妃一係勢弱,長官也沒有昧下葉璉的功勞而是如實上報。
長官的長官揣摩了下皇帝的心思,感覺陛下生貴妃一係的氣不假,但也絕對不樂見自己兒女都因為此事“被人欺負”,所以他也如實上報。
而皇帝果然按規矩讓葉璉升遷。葉璉的上司們頓覺自己幸好謹慎,沒有見風使舵踩上一腳。
葉珣作為大帥,此次得記頭功。
孫兒葉茴也因為實打實的戰功而從七品晉升到六品,如今三皇子和五公主氣運萎靡但來自皇帝的庇護依舊穩固,說白了他們越弱皇帝就越憐憫,葉璉氣運高漲儼然是個小火球,不過以葉珣的眼光看來,還是差了葉茴一籌。
踏上正軌的氣運之子如果不靠著地利人和加歪門邪道,其實很不容易搞倒。
葉珣不貪功不戀權,在皇帝委婉地詢問他的打算時,他和原主一樣在關鍵時刻選擇上交兵權,還誠懇道,“臣老了。”
皇帝瞬時內疚了一下,轉頭就讓葉珣從樞密副使升任樞密使,但兵權還是毫不猶豫地收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