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緩的點了點頭李俊成明白,這一次也許是該自己親自前往好萊塢了,目前派拉蒙與福克斯做出的舉動很讓自己迷惑。
它們把手伸向亞洲也許是正如自己所料一樣,看透了這種威脅,一部《命運》打造成功後引起他們極大的關注。
現在自己從操就業恐怕這些老板們在也坐不住了,拍了拍艾米李俊成微微一笑道:“你該不會現在就讓我坐上飛機和你飛往美國吧!”
“如果你的事情交代了好那我們還等什麼?在美國迪士尼已經為您擺上香檳了!”艾米說完李俊成看郭在容向自己點了點頭立刻無奈的隨他登上了這架直升機……
……
‘奧斯卡’這個足矣讓電影人瘋狂的名字代表著電影界最高榮譽,至於‘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曆說法不一。
當然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裏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後,驚呼道:
“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
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後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但是奧斯卡權威的樹立並非一蹴而就,它這一方麵依賴於其本身對規則的嚴格執行和對電影藝術的尊重。
另一方麵,則完全是沾了政治的光,奧斯卡舉辦初期,力主把自己定位於民間組織形式,對官方一直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1920年代,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被置於金融寡頭摩根集團和企業財閥洛克菲勒控製之下,而此時電影工業在美國也開始嶄露頭角。
兩大財團竭力企圖在各方麵控製好萊塢八大影片公司,華納和福斯兩家電影公司曾為此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提出訴訟,皆以失敗而告終。
與此同時,兩大財團也通過白宮作為總代理名正言順地表達了自己對學院獎的關注,在第四屆學院獎,不僅送來了會務費,而且副總統還親臨會場。
此舉雖說是財團控製下的白宮為滿足一己之私的自作多情,學院不一定領情,但在壯大學院聲勢和樹立學院威信方麵卻起了很大作用。
談到奧斯卡,有一個話題永遠也無法繞開,那就是奧斯卡評委在評定優秀影片時,在‘藝術’與‘商業’之間何去何從?這也是奧斯卡曆年引起的最大爭議之一。
通常情況下,奧斯卡評委對此采取折衷手段,選取的影片一般既‘藝術’又‘商業’,兩者達到最佳結合點,既非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庸俗賣乖之嫌。
當然這次69界奧斯卡提名影片《命運》不但符合這標準,而且還多了一種神秘元素,在影片中暗指的金融走勢直到現在還被人津津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