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尚未成年的小皇帝,
麵對上有掌權,但卻什麼都不懂的二十多歲的太後,
下有大周分布各處,執掌兵權幾個重臣,
而且在大周之外,
還有著北狄、北齊、西蜀、南唐,南楚,吳越這五個國家,外加地處西北不是國家,但實力卻絲毫不弱於一個國家的黨項異族盤踞。
更別說執掌了大周最精銳的,且還是駐守在帝都的大將趙元朗,還有那滿朝心懷鬼胎的文臣,可謂所有改朝換代的因素都集齊了....
簡直和自己前世時空當中的五代十國的亂世曆史,幾乎相差無幾。
但凡沒有意外的話,小皇帝鐵定是保不住皇位的。
如此危若累卵的局麵,
即便是穿越而來的劉宣,前世見慣了大場麵,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既有震驚,但更多的是驚喜。
這可比倒賣軍火,要刺激的多了....
無他,隻因自己可是帶著係統穿越而來的男人。
雖然係統來了之後,就發生錯亂跑路了。
但是在跑路之前,除了給自己留下了那些沾染了自己鮮血的部分二毛子軍火之外,也是給劉宣留下了四個安身立命的本錢。
一個頭腦簡單,但卻堪比古之霸王一般的悍勇武將,秦勇、
一個奸詐狡猾,好似魏忠賢在世的,高要、
一個身手靈活了得,精通藥理和暗殺的孟東、
還有一個...
話說局麵雖然危險,但卻不是一點生機都沒有。
從前身的記憶中得知,
這個已經駕崩了的大周先皇劉榮,
當初也是知道國情複雜和主少國疑的局麵,是有多麼大的危險的。
在半年前駕崩之時,特意做了安排。
將原本監視大於輔助,執掌禁軍兩司的表弟李進和妹夫張勇德兩人解除了禁軍兵權,將兩人分別封為義成節度使,淮南節度使各自執掌五萬兵力。
一個去防備南唐和吳越,一個去防備實力弱小的南楚與西蜀。
再加上執掌五萬大軍防備北齊和部分北狄出關口的昭義節度使李君,還有出身黨項,在燕雲十六州之內但是不和大周接壤,
卻心向大周,接受大周冊封牽製北狄和黨項異族的折家。
再加上坐鎮鎮州,防禦幽州方向北狄大軍入關口的,封號魏王的符王爺。
共計一王,四大節度使。
五人共計掌握二十五萬左右的大軍,防禦著大周周圍的幾大國家。
為了能和這五人形成平衡,
劉榮將朝廷實力最強,也是最精銳的二十萬禁軍,交給了趙元朗這個一直跟隨自己東征西討的心腹大將掌管,以達到內外平衡,
不至於讓大周的內外軍方失控。
同時,為了製約距離自己大周繼承人最近的趙元朗,不使他起了不該有的心思。
隻是把全部的統兵之權交給了趙元朗,
而調兵之權則是由手握虎符的太後和三位宰相共同所掌。
又將二十萬禁軍軍權拆分,扶持禁軍當中自己另一個心腹韓通,執掌禁軍兩司之一的侍衛司,以製約實質掌握殿前司兵權的趙元朗。
算是為了保證劉宣的皇位和大周安穩,加上了這最後一道枷鎖。
這才撒手人寰的閉目駕崩了....
隻可惜,劉榮自以為妥當的安排,在劉宣用自己另一個時空的眼光看來,卻是處處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