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恂無奈退下。Ww WCOM劉三吾走上前來,行禮道:“殿下,”允熥忙回禮道:“劉先生。”劉三吾教過允熥,允熥必須尊敬一點。
“這分封下,乃取亂之道啊。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唐有安史之亂,隻有宋代無有番鎮,終無內部叛亂。分封得再遠,也擋不住野心;如有藩王不臣,特別是如果封國邊遠,那封國難以進中原,我中央政權也難以進邊遠滅之,那麼兵禍連年,非社稷和百姓之福啊!殿下以為如何?”
好吧,允熥得承認,這一點允熥在事先的準備中並沒有想到,看在場諸人的表現,恐怕沒想到的人還不少,連老朱都像沒想到的樣子。這絕對是一個思維誤區,在之前的討論中,大家都考慮的是如何避免中央沒事削藩,消耗國力,而沒有反向考慮,封國憑著死不了的優勢不斷騷擾怎麼辦。
允熥這回是真沒話了,封國的策略出了這麼大一個bug,肯定是有問題了。允熥自己是沒什麼,封國不願意稱臣就和他平等交流唄,實在不行對於表麵上的認輸也無所謂,等以後實力強了以後再讓它認回來就行了,但是大明的整體氛圍是,可以允許地盤被蠻夷占領,但不能容忍自己人叛亂自立還不服軟。
允熥一時半會兒還想不出來補救方案,又不能楞在這兒,所以隻能是回答:“劉先生考慮極是,是我思慮不周了。”
現場的文臣頓時高興起來,雖然沒有人當場表現出來。其實對於一般的文官來,其實不關心幾百年以後什麼樣,那根自己有什麼關係?所以窮兵黷武什麼的隻是因為儒家思想有屬於政治正確才不得不反對。就是大明二世而亡了,換個國家不還是當官?死掉的倒黴蛋畢竟是少數。
所以群臣主要目的就是抵製分封,一分封文官的地位絕對下降,大一統就是打仗在初代皇帝之後也多半以文禦武。
但是他們的反應反而起到了反作用。朱元璋作為一個從受到貪官汙吏欺壓的人,對文官集團然的有一種不信任,這在中國的皇帝裏也是獨一份。空印案和郭桓案之所以都牽連甚廣,臣下有一點點貪汙行為都是死罪,就是因為這種不信任。
本來已經有點反對分封的朱元璋在注意到文官們的高興的情緒之後,從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自己手底下的文官的朱元璋思索了一下就明白了文官們的所思所想,頓時生起氣來,但現在也沒法泄,隻不過他的傾向又偏回去了。
接下來又有人提了提意見,也各有道理,不過都不如這個意見直接有效;親王這邊因為朱元璋一直教導他們團結友愛,所以沒人當著文官的麵兒提反對意見,支持的意見又反駁不了劉三吾提的問題,所以也就一片沉默。
最後吳沉做了總結言,因為對那個大bug允熥實在想不出辦法,隻能拱手稱是。老朱最後還是沒有言,就讓大家散了。
老朱不公開表意見很正常,大家沒覺得有什麼不對,所以文官們出來脫離老朱的視線後一個個喜形於色,紛紛圍在劉三吾周圍,各種讚美之語魚貫而出,就是孔子在世怕也得不到他們如此的稱讚。
劉三吾雖然因為當世大儒的涵養麵兒上不顯,但內心也是極得意的,既得意於自己的聰明,更得意於成功反駁了有可能危及以後儒家地位的觀點,儒家還能在大明屹立不倒!
表麵上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允熥雖然憑借出人意料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引起了眾多武將的欣喜,但被指出了一個大bug後,封國的事沒有人了,仗因為一直在打,也好似跟允熥的觀點沒什麼關係,至於開本土,現在人不多,似乎也不要緊。所以允熥的觀點就這樣沉寂了。不過老朱心中已有定計。
============================================================
又過了些時日,已經分封的各位王爺66續續回封地了;允炆的身體也養好了,允熥的打卡簽到不再是他的困擾了;呂妃也安生呆著,李側妃仍然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