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3)(1 / 2)

接下來的幾天,時楓和周明澤同進同出,除了吃飯睡覺,兩個人各自捧著筆記本尋了一處涼快清靜的地方,就開始討論時家的修繕。

時楓對建築並不陌生,她曾經對建築設計有著很深的熱忱,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改念了編導,投入紀錄片的創作後,她對建築仍是念念不忘,連做出來的節目都是與建築有關。她對古建築的了解也絕非是一竅不通,她的父親時俊奕是曆史係的教授,和母親尤子桑都是考古方麵的權威,她從小耳濡目染都是破瓦片碎瓷器,多多少少對曆朝曆代的建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周明澤淵博的知識麵前,她還是敗下陣來,俯首稱臣。

“我覺得你不用當修繕師,可以去當建築師了。”

“萬丈高樓平地起,不要以為房子建出來就可以,如何維護和修繕才是重點。”周明澤一副你很沒文化的鄙夷表情,“國外的建築追求奢華永恒,而中國的古建築卻力求簡樸,曆朝宮殿也以此為標準,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會帶來建築的更新。所以,現在看到的是明清的建築為主,自元以前的建築大多是一些佛寺。如果再不加以維護修繕,再過幾年全都是模式化的鋼筋水泥建築,南北地區的差異也隨之消失,走到哪都是相同的延續。”

從古至今,各地的建築在經過長期的建設和錘煉,已經有了各自的地方性和地方風格。無論是從總體布局,還是單體建築本身,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就好像一樣米養百樣人,不是什麼都可以複製的。

比如說,北方的房子不適合在北方建造,從布局、式樣、構造、用材、裝飾,兩個地域都是截然不同的,細分之下更是無法複製。就好像是一個東北大漢出現在南方城市,當地人馬上就能看出來。

這些都是中國古建築日積月累,形成的較為固定的房屋樣式。

然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千篇一律的靜麵玻璃,已然分不清自己到底身在何處。

“所以呢,大爺我現在隻想拯救這些麵臨倒塌的古民居。”周明澤坐在廊下搖著團扇,臉上盡是倨傲,“在此之前,我參加過應縣木塔的修繕。”

電腦裏正在播放一個小短片,首先出現的是一座古老的木塔,塔身灰敗,似已曆經滄桑。

“應縣木塔。”時楓驚呼,“這裏我有去過,是我做的第三期節目。這是你修的?不可能……”

周明澤很淡定地點頭,“就是我修的,怎麼不可能?”

應縣木塔是一座九百多年的建築,至今依然完整地屹立著,可謂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木塔采用的是榫卯結構,具有一種彈性,碰到外力自身有一定的伸縮性,不會受到劇烈的損失。同時也是一種套筒結構,內柱與外柱成為雙層套筒的結構,給拆除修繕工作製造了一定的難度,很多專家都不讚成落架大修,這個看起來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又是怎麼做到抽換處理的?

周明澤極盡所能地炫耀他輝煌的戰果,就像是求歡的公孔雀開屏,不把最美好的一麵展現出來誓不罷休。

於是,他如願以償地看到時楓兩眼放光,滿滿都是崇拜,他終於從誤食鼠藥蛋糕的陰影中稍微感覺到正能量。

“阿澤,我問你,你覺得南方和北方的民居,哪個更好?”時楓對民居的了解很少,旅遊節目注重的都是景點。

“這個不好說。”周明澤揮著扇子往她身邊靠,“從房屋的梁架來看,大江以南都是用穿鬥式梁架,北方則用梁柱式梁架。從建築本身來看,南方房屋以雕刻為主,且較普遍,北方則用彩畫,畫棟為重。南方喜用白牆,北方則用青灰色牆麵。南方房屋挑角大,上挑又回,北方的直而平。南方的牆上常做庇簷、門罩、五花山牆,北方常做懸魚、腰花與惹草……不能單純從好壞的角度,南北方的生活習俗不同氣候不同地形不同,因而形成的建築風格也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