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正確認識和引導男孩的獨特優勢(1 / 3)

006 不要因為他拆玩具、拆電器而限製他

家長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令人頭疼的問題:男孩似乎具有特別的破壞能力,什麼東西到了男孩手裏,沒一會兒就能把它大卸八塊,弄得家長哭笑不得。一些家長為了保護玩具,不許男孩任意擺弄玩具,更不許男孩拆卸。殊不知,家長們的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的,雖然保護了玩具,卻阻礙了男孩的探索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男孩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他們總擁有極強的好奇心,剛對世界有了一個最初的認知,就對一切都充滿了求知的欲望。

一個男孩的母親,因男孩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當新鮮玩具給拆壞了,就狠狠地揍了男孩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男孩的老師。不料,這位老師卻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這位母親不解其意,老師就分析說:“男孩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男孩,要解放男孩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這位老師就是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

男孩的生活裏到處都充滿著好奇,男孩在這些千奇百怪的想象裏成長著。作為父母,應該注意保護好男孩的好奇心,而不可扼殺他的好奇心。

溫帆是武漢科技大學電信係的學生。在學校期間,他有4項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帶打氣筒的自行車”、“可以轉換多種錘頭的錘子”等都是他多維思考的產物。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他父母從小就很注重培養他的多維思考能力。

在溫帆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母花了兩個月的工資買了台收音機。一天媽媽下班回到家,忽然發現兒子把收音機拆了,於是便問:“你怎麼把收音機拆了?”

溫帆說:“阿姨在裏麵唱歌,我想看看阿姨在裏麵怎麼唱歌。”

媽媽一聽,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地對兒子說:“你的想法真不錯!阿姨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唱歌,不管是天上、地下,還是海裏,你都能聽得見。也許你會問這是為什麼呢?你長大了就可以去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溫帆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一直得到母親的鼓勵,他對無線電、電子、電波越來越感興趣,上大學的時候就報考了電子信息專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都是受他童年好奇心的驅使。

還有一次,父親在修自行車時讓他當助手,對他說:“跟我修這一次以後,下次就完全交給你自己修了。”父母這一做法培養了他的動手能力。

而溫帆也深有體會地說:“父母讓我多動手做實驗,多觀察別人的做法。因此,看得多了,在做同樣事情的時候,我就能從多方麵切入,想能不能做得更好,把它提高一個檔次?於是,在搞發明創造時我便不斷有新想法冒出來。”

能拆開玩具,說明男孩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去看待問題、研究問題。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成才,為了給兒子努力的方向,他們不惜花錢讓兒子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向兒子講述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曆,希望借此讓兒子走上成才之路。但他們或許不知道,僅僅是對男孩拆東西的批評,就可能決定男孩一生的命運。所以當父母的不能一味地批評,更不要扼殺男孩的好奇心,否則,就扼殺了將來的人才,因為生存的技巧就在於你敢不敢去探索知識,去探索未來。

不要因為他拆玩具、拆電器而限製他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1.男孩似乎具有特別的破壞能力,什麼東西到了男孩手裏,沒一會兒就能把它大卸八塊。一些家長為了保護玩具,不許男孩任意擺弄玩具,更不許男孩拆卸。殊不知,這種做法雖然保護了玩具,卻阻礙了男孩的探索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

2.男孩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他們擁有極強的好奇心,對一切充滿了求知的欲望。所以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男孩,要解放男孩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

孩子拆玩具、拆收音機等行為是好奇心的表現

你怎麼把收音機拆了?

拆東西說明男孩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去看待問題、研究問題,當父母的不能一味地批評,扼殺男孩的好奇心,而應該進行積極的引導。

007 給男孩定的規矩越少越好

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禁止男孩做這做那,比如不讓讀不健康的書,不讓早戀,不允許玩遊戲、網絡聊天,等等。但是一味地嚴厲禁止,卻不講明利害,很容易產生“禁果效應”,增加男孩的好奇心,使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甘冒風險去嚐試那些也許並不甜的“禁果”,這反而使教育走向了反麵。

在父母管教過嚴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男孩,往往性格懦弱、沒有主見、遇事慌張。家長過度限製男孩的自由,處處指責,也會影響他們各方麵能力的提高,限製他們的發展。

一個15歲的初三男孩對父母一直把他當小男孩,限製他的自由感到特別煩惱。他說,父母就像看勞改犯一樣管著他,有時甚至比看管勞改犯還要緊。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父母為他安排的。比如每天吃什麼、穿什麼、看多長時間書、做多長時間功課、練多長時間古箏、看多長時間電視、幾點上床、幾點起床,甚至連他日記中寫的什麼內容,父母都要幹預……這一切都讓男孩感覺自己是一個工具,毫無自由可言。尤其讓他感到不舒服的是,學校就在家對門,父母還要堅持每天接送他,這讓他在同學麵前很沒有麵子,感覺自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