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這樣批評,男孩最容易接受(1 / 3)

079 可以懲罰,但懲罰太多就不靈了

不管是輕閑的家長,還是忙碌的家長,都會遇到男孩有進步或者是犯錯誤的情況。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把身體上的痛苦與快樂當做獎懲手段支配男孩,給男孩買零食來獎勵他,或者是不讓他吃飯、打男孩來讓他記住教訓。甚至還有些家長對男孩過於嚴厲,動不動就懲罰,罰掃地、做家務;不準吃飯、不準睡覺;不準看電視、玩遊戲等。男孩稍有過失,動輒訓斥,甚至打罵。

賞罰有學問,簡單的物質獎勵和皮肉之苦都是不恰當的,當然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粗暴懲罰的家庭教育方式還會造成男孩心理扭曲—性格怪僻、冷漠,更不要說跟家長溝通了,嚴重的甚至會使男孩出走,交上壞朋友,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因為男孩在家庭裏得不到溫暖,得不到尊重,得不到幸福,稍有誘惑,就會被壞人利用,受騙上當。

但在生活中,很多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還是習慣用傳統的懲罰和壓製的方式去約束男孩。

其實,大凡男孩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戒的準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對男孩進行適當的“懲罰教育”,是符合其心理需求的。但是,“懲罰教育”絕不是體罰,更不是傷害,也不是心理上的虐待和歧視,而是一種高難度的教育技巧。家長即使是懲罰男孩,也應該建立在公平和尊重的基礎之上,男孩做錯了事情你可以懲罰,如果沒有做錯事你還去懲罰,那不是過於武斷了嗎?更何況對於男孩來說,他們也有自己的辨別能力,如果連你自己都無法做到公平,那麼在你要求男孩做到公平時,男孩又怎麼會相信你的話呢?

我們更不能夠把懲罰當成家常便飯。隻有到必要的時候才能進行懲罰,而且一定要選擇好合適的時機。真正能起到促進學生內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懲罰的真諦。對孩子的懲罰如果太多,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意識:懲罰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懲罰之後,孩子又會故態萌發,因為從頻繁的懲罰中,孩子並沒有明白自己接受懲罰的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說,“懲罰教育”甚至比賞識教育更應尊重男孩的自信。隻有有了自信,男孩才會樂於接受懲罰。對家長而言,對男孩進行“懲罰教育”時,不能對男孩施加超過其自身所能承受的過高壓力,以致男孩認為不能實現而不去嚐試。另外,對男孩不能有太多的“憐憫”之心,否則,“懲罰”教育容易半途而廢。

080 一次錯誤隻批評一次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批評上的超限效應。所謂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內心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關於超限反應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講完,於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裏偷了2美元。

“上帝都會原諒男孩們犯錯誤”。然而有些家長遇事就嘮叨個沒完,男孩犯了錯誤時就揭男孩的老底,把男孩過去的“劣跡”統統翻出來,一一數落給男孩聽;有些家長在批評男孩之後,總覺得意猶未盡,還要重複批評一次,接著還會批評……使男孩極不耐煩,討厭至極。男孩為什麼對這樣的批評產生厭煩心理、逆反心理呢?第一次挨批評時,男孩的厭煩心理並不太大,但是第二次,往往使厭煩倍增。如果再來個第三次、第四次……那麼批評的累加效應就會不斷增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像故事中的馬克·吐溫一樣。

為避免這種效應在批評中出現,應切記:男孩犯一次錯,一般隻能批評一次。千萬不要對男孩的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批評。如果問題嚴重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像鸚鵡學舌那樣,簡單地重複一次,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因為男孩一旦受到批評,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複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裏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心情就無法恢複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如果一次錯誤隻批評一次,男孩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舍”,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降低。

有的男孩由於自製力差,有時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犯同樣的一個錯誤。這時候,我們也不應該去糾纏舊賬,而要就事論事,錯在哪裏就批評哪裏。批評目標集中,批評一次就隻能針對一次的錯誤,在什麼地方、什麼事上錯了,應當隻就這個錯誤進行批評。

最後,就是批評也一定要講藝術,能讓男孩愉快地接受。當你批評的時候一定要讓男孩感覺到你的批評是對事不對人,家長批評男孩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他提高認識,端正態度,糾正錯誤的行為。所以,家長在批評男孩時,應根據客觀事實,避免主觀明確地提出批評。用客觀事實說明什麼是導致你批評他的原因,避免做主觀評價,做到批評其行為,而不傷害其本身。指出男孩的行為本身有何錯誤,而不應該對他進行人身攻擊、人格侮辱等。

總之,我們應該通過批評向男孩傳達一個信息,你以前都做得很好,我之所以批評你,是因為你這次做錯了,在批評的同時對男孩提出殷切的希望。相信每個犯錯誤的男孩都願意改正自己的錯誤,讓自己變得更好。

081 兒子認錯時,要原諒他的過失

家長在麵對男孩的錯誤時,應該讓他們經曆一個“犯錯—認識—改正”的過程,以寬大和包容來對待男孩的錯誤。當然,對於嚴重的錯誤,一定要讓男孩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並加以改正。重要的是,在糾正這些錯誤的時候,不能羞辱、嘲弄、打罵男孩,這也是為人父母必須具備的素質。

列寧,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創始人。

列寧從小活潑好動,所以常常把家裏的東西弄壞。他8歲的時候,母親帶他到姑媽阿尼亞家中做客。活潑好動的小列寧一不小心,把姑媽的一隻花瓶打破了,隻是當時沒有人看見。

很快姑媽發現了碎花瓶,便問孩子們:“誰把花瓶打碎了?”孩子們都說:“不是我。”

小列寧因為在姑媽家做客,怕說出實話會遭到姑媽的責備,所以他也跟著大家大聲回答:“不—是—我!”

可是,他的表情沒逃過母親的眼睛,母親斷定花瓶是小列寧打碎的。因為小列寧特別淘氣,在家裏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但是,每一次小列寧都主動承認錯誤,從不撒謊。

列寧的媽媽在想:這不是一件小事,該怎樣對待小列寧撒謊這件事呢?當然,直接揭穿這件事,並且嚴厲地處罰他是最省事的辦法。但是列寧的媽媽沒有這麼做。她要想辦法教育列寧犯錯誤後要勇於承認錯誤,做一個誠實的好男孩。

於是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但是她卻利用給列寧講故事的機會,專講各種各樣誠實守信的故事。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等待著兒子的良心深處萌發出對自己錯誤行為的羞愧感。

從此以後,列寧的媽媽明顯地感覺到,列寧不如以前活潑了,似乎是有什麼鬱悶的事在折磨著他。

這天晚上,媽媽又像往常一樣,一邊撫摸著小列寧的頭,一邊給他講故事。不料小列寧突然哽咽地大哭起來,傷心地告訴媽媽:“我撒了謊,並且欺騙了阿尼亞姑媽,姑媽家的花瓶是我打碎的,但是我沒有承認是我幹的。”聽著兒子羞愧難受的述說,媽媽耐心地勸慰他,說:“好兒子,你是好樣的,這沒什麼,勇於悔過就是好男孩。趕快給阿尼亞姑媽寫封信,向她承認錯誤,姑媽一定會原諒你的。”

於是,在媽媽的幫助下,小列寧給姑媽寫了一封信,向姑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表示花瓶是自己打碎的,並懇請姑媽原諒。

沒過幾天,小列寧收到了阿尼亞姑媽的回信,在信中,姑媽不但表示原諒小列寧,還稱讚小列寧是個誠實懂事的好男孩。

小列寧得到姑媽的原諒後,自然十分高興,又像以前一樣活潑開心了。他還悄悄地對媽媽說:“做誠實的人真好,心裏踏實,也不用有思想負擔。”

媽媽看著兒子開心地笑了。

現實中,並非男孩的所有錯誤都與“品德不端”有關。許多時候,男孩犯錯的最初原因可能在家長身上,可能是男孩無意中模仿了大人的不實之詞,或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或為了迎合家長的過高期望,滿足某種虛榮心。男孩犯錯,作為家長要正確理解並加以引導,根據不同情況客觀分析,對他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即使男孩犯錯,隻要說了真話,就應肯定他的表現,並引導他不斷完善自己。

我們以男孩說謊為例。教育說謊話的男孩,一定要注意批評的技巧,切不可一味地批評、打罵男孩。

當發現男孩說謊時,父母要弄清楚他說謊話的原因,一般情況下,男孩說謊是模仿成人行為的結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應付某些特殊情況而不得不講假話時,男孩不加分析、判斷就會全盤模仿。

此外,還有可能是為了逃避責任,免遭打罵和懲罰。男孩有時是在環境的壓迫下才說謊的,而且隻有在發現說謊可以逃避責任、免遭打罵和懲罰時,才真正有意識地說起謊來。

有時候對於男孩的無意說謊,家長不必過於追究,因為隨著男孩認識能力的提高,這種現象會慢慢消失。而對於有意說謊的男孩,則要嚴肅對待。有意說謊通常帶有明顯的欺騙目的,當他們知道一旦講出事實真相將要受到懲罰時,就可能用謊言來掩蓋事實。或者,當男孩意識到不隱瞞事實將得不到社會承認或家長表揚時,也可能采用說謊的方法。

針對這一點,家長可以對男孩說:“說謊的人會失去別人的信任。”以此來增強男孩的自律意識,使男孩自覺地改變說謊的壞習慣。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兒子認錯時,要原諒他的過失

許多時候,男孩犯錯的最初原因可能在家長身上,可能是男孩無意中模仿了大人的不實之詞,或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或為了迎合家長的過高期望,滿足某種虛榮心。男孩犯錯,作為家長要正確理解並加以引導,根據不同情況客觀分析,對他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即使男孩犯錯,隻要說了真話,就應肯定他的表現,並引導他不斷完善自己。

082 等自己情緒平靜後再批評兒子

作為家長,一發現男孩犯錯誤就火冒三丈,這千萬要不得。想想自己小時候不也犯過錯誤嗎?

一般來說,孩子的判斷能力遠不及大人,他們時常會犯錯誤。但是,即使是孩子,也具有區分好壞的基本判斷能力,如果犯了嚴重的錯誤,內心深處一定會有所察覺。雖然不知原因,他也會自問是否做錯了。這時他們心裏往往已經產生了愧疚。所以,父母在批評時,沒必要一遍一遍地訴說自己多麼痛心,這種做法無異於在男孩心靈的傷口上撒鹽。對於已經具備是非判斷能力的中學生而言,批評隻要點到為止,就會使男孩記憶深刻。過度批評,男孩的逆反心理就會作祟,容易與父母形成對立。如果父母在一旁嗬斥,開始萌發的反省心也會一下子化為烏有,進而產生反感,甚至可能將錯就錯下去,那麼這時候的批評不但無效反而要適得其反了,不但不會加深男孩的印象,相反還會使男孩更加反感。如果再碰上一個破罐子破摔的男孩,被批評煩了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男孩會在被批評的過程中,學會辨別是非,學會區分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壞的。但是,如何批評才能達到既改正男孩缺點,又不傷害男孩的自尊心呢?這其中有許多技巧。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批評男孩,應該保持冷靜的態度,向他講道理,以理服人,而且自己的立場也要始終如一。批評固然是好事,可是莫名其妙地批評訓斥隻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同樣的事情今天批評他了,到了明天卻不去管教,這樣的做法也不值得提倡。家長應該立場堅定,一如既往地教導男孩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不應該有絲毫的放鬆。

如果父母真的動怒,男孩也會認真接受。有的大人在責備男孩之後,一看男孩垂頭喪氣的樣子,心裏就會感到不安。更有甚者,由於激動時說出了傷害男孩的話,就擔心會給男孩造成壞的影響。因此,有的母親事後反而對男孩表示道歉,說:“剛才媽媽對你的責備過分了,真抱歉。”但這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因為像這樣以道歉否定自己,會使男孩學會對付父母。父母若是反複這樣做,也會被男孩瞧不起,認為批評指責隻不過是媽媽一時感情衝動而已。

在批評男孩時,最忌諱不假思索地說出傷人心的話。所以,不管男孩犯了多麼不該犯的錯誤,都要強忍心中之火,在批評之前都要平息一下自己的情緒。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離開一會兒,或用涼水先洗把臉。

等頭腦冷靜後,再耐心細致地去做男孩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誘,在友好和諧愉悅的氣氛中解決問題。批評結束時,要不忘對男孩的鼓勵並表示出對他的信任。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等自己情緒平靜後再批評兒子

批評男孩,應該保持冷靜的態度,向他講道理,以理服人。在批評男孩時,最忌諱不假思索地說出傷人心的話。所以,不管男孩犯了多麼不該犯的錯誤,都要強忍心中之火,在批評之前都要平息一下自己的情緒。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離開一會兒,或用涼水先洗把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