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要入局的時候
讓我們先從諸葛亮最著名的《隆中對》說起。
《隆中對》,是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廬幫助他爭奪天下時,諸葛亮所談的時局大勢,以及今後劉備的行動方略。諸葛亮“出山”之後,不久就爆發了赤壁之戰,所以它應當說是“赤壁之戰”的一首前奏曲。而且,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幫助周瑜出奇謀,喚來東風,以及他對戰場形勢的正確把握,都能從《隆中對》中找到答案。
197年,諸葛亮隱居在荊州襄陽的隆中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南陽)。207年,投靠了荊州劉表的劉備被安排到新野居守。他這個時候士卒隻有一兩千人,戰將也隻有關羽、張飛和趙雲。為了求得賢才,劉備三顧茅廬,在隆中拜見了諸葛亮,向他請教治國平天下的大計。諸葛亮看到劉備的確有禮賢下士之心,救治天下之意,便同他進行了一次長談。
在這次長談中,諸葛亮詳盡地分析了天下形勢,並把自己早就想好了的“三分天下”的計劃和盤托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懇切地請求他出山助自己爭奪天下,並且拜他為軍師。諸葛亮也看中了劉備這個沒有發掘的“績優股”,同意“出山”。請到新野去之後,食則同桌,寢則同榻,讓關羽與張飛這兩位義弟都覺得大哥對諸葛亮太偏心,因此而嫉妒起來。
這便是近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視為神人的諸葛亮亮相時先聲奪人的第一個特寫鏡頭。
諸葛亮先說的是曹操和孫權的情況:
“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四方豪傑同時起事,跨州連郡,稱雄一方的不可勝數。曹操和袁紹比較起來,名望較小,人馬又少,然而曹操能擊敗袁紹,轉弱為強,這不僅是靠時機,也是有賴於人的計謀。現在曹操已經擁軍百萬,挾製著皇帝,以皇帝的名義向別人發號施令,別人的確不宜與他正麵交鋒。”
劉備剛剛起家,而曹操已成大勢,擁有百萬的軍隊,還把皇帝挾持在自己一邊,利用他發號施令,所以不能與曹操正麵對抗了,對抗曹操隻能是以卵擊石。現在隻好把它當成“剪刀”、“石頭”、“布”的一方共處共存——這是諸葛亮確定的曹、劉之間的關係線。
“孫權割據長江下遊一帶,也已曆經三代,那裏地勢險要,民眾依附,有才能的人肯為他出力,我們也隻能與他相互支援,而不可進攻他。”
孫權這一方雖然勢力比曹操弱小一點,但是建立政權的時間已很長,實行的政策也好,老百姓也都願意歸順於他,他的政權十分穩固。所以他可以成為一個援軍,相互支援,也不能去攻打他——這是諸葛亮確定的孫、劉之間的關係線。
當分析完這兩方的情況之後,諸葛亮開始說劉備應有的作為了。諸葛亮說道:“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向南直到海邊的物質都可被它利用。它東連吳郡、會稽,西通巴郡、蜀郡,這裏是用兵的好地方。可是,它的主人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老天要把這塊地方留給將軍,不知將軍您是否有這個意圖?”
這是諸葛亮分析荊州這塊地方的形勢,認為劉表終究守不住這塊地方,但這塊地方四通八達,還連著四川(益州),正是用兵的好地方,劉備是有機會可以爭取的。
繼而又談到了益州,“益州地勢險要,易於防守,沃野千裏,是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漢高祖劉邦就是利用它建立起漢朝基業的。而據守益州的劉璋昏庸軟弱,北邊的張魯同他也有矛盾。益州雖有眾多的人口和富饒的資源,可是劉璋不懂得愛惜民力,那裏的智能人士希望得到一個賢明的君主。將軍是漢朝皇室後裔,四海之內都知道您講信義,正在廣招天下英才,思賢若渴。如果您能占據荊、益二州,守住天險,跟西部的少數民族友好相處,對南方的少數民族實行安撫政策,對外與孫權結成同盟,對內勵精圖治,修明政治。天下一旦發生變故,就派一員大將率領荊州的兵馬直取南陽、洛陽,您則親自率領益州的兵馬出師秦川(今天的陝、甘一帶),進取長安,老百姓怎麼敢不進食送水歡迎您呢?如果真能那樣,就可以建立霸業,複興漢朝天下了。”
諸葛亮說到了兩個地方:一個是劉表據有的荊州,另一個是劉璋據有的益州,前者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帶,後者是今天的四川一帶,兩地都不小於東吳的六郡。這兩個地方的領導者都比較昏弱,民心又不穩。既然劉表守不住,你就可以去奪取它;既然劉璋不懂得愛惜百姓,士人們都希望有一個明君出現,你就可以去充當這個明君。而四川(益州)那個地方地勢險要,物產豐富。是“天府之國”。占據了這兩塊地方,你就有了真正的根據地,想稱霸立業,就有了可能性。諸葛亮的結論是:將來的天下很可能是三國的天下,曹操是一國,孫權是一國,你劉備是一國,三國鼎立,達到較長時間的共存,誰也奈何不了誰。
諸葛亮的這一番話,說得劉備連連稱善。
這以後,劉備就始終信任這位軍師,言聽計從,而且此後的局勢也完全是按照諸葛亮所預料的那樣進行,劉備的蜀國成了三分天下之一方。
《隆中對》就是因為諸葛亮還未出山就說準了天下時局而被人稱頌,稱其有先見之明,成了千古名篇。
這裏我們也同樣可以指出,原來諸葛亮的所謂隱居,並不是真的不想關心世事,而是先站在局外的立場上,冷靜地觀察和分析天下大局、大勢,然後定下自己(包括劉備集團)要入局時的行動方針。
無論是講到西方的博弈論,還是講到中國的謀略學,像諸葛亮幫助劉備分析天下時局這一套東西,都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先了解信息,然後綜合並分析信息,再結合天下和小環境的形勢得出自己行動的方略,最終預測出自己行為所要達到的理想結果。事實上,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預謀準確無誤地達到了。但要想走出秦川,進取長安,進而統一漢朝的江山,始終是紙上談兵。這,也許是諸葛亮為鼓舞劉備的信心而誇大其詞了吧?
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形勢的認識是十分準確、十分具有獨到見地的。
諸葛亮這番話的內容極其豐富,包括了這樣幾個方麵:第一,講述了天下的形勢;第二,指出了劉備占地與立國的方位;第三,論述了將要建立的蜀國的內外方針政策(包括對少數民族的政策);第四,預測了最後的結果與可能的努力方向。
西方的博弈論者在講述博弈論的時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參與行動者必須是有理性的人(或集團)。這就是說,博弈論隻是一種研究理性的行動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論,即這個參與行動者,他要會了解信息、運用信息、分析局勢,並且會預測自己行為可能得出的結果。在這種分析之中,他是理性的、睿智的,而不是感性的或胡亂來的。在上麵的例子中,劉備當然也是一個理性的人,但對待時局的看法,遠不如諸葛亮,因為劉備早已入局,他是當局者迷;而諸葛亮卻暫時還在局外,所以他是旁觀者清。
掌握與分析信息是博弈的首要條件
讀諸葛亮的《隆中對》,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把握真可謂是了如指掌——哪個梟雄是如何起家的?他個人的領導能力如何?他有多大的實力?當地的民眾情緒與條件如何?當然,還不隻是“人和”這一方麵的條件,還有“地利”與“天時”的條件。例如孫權有長江之險可以依仗,益州有山川之險可以憑借,他幾乎全知道。別看他整天搖著羽毛扇,在隆中與幾位名士閑聊清談,在掌握信息方麵,他是一點也沒有閑著。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博弈對立方情況的了解,對爾後分析形勢和作出決策是何等的重要。
這一點,江東的孫權集團同樣知道它的重要性。
劉備采用諸葛亮的妙計,在博望一把火燒了夏侯悖的一半兵馬,又在新野的空城中放第二把火燒了曹操的大軍,然後帶著十餘萬老百姓渡江走避。因為他是在最前線與曹軍接觸的,所以知道曹軍的兵力和實力情況。而孫權遠在江東,隻聽到曹操帶著八十萬大兵南征,具體的情況他是不清楚的。不知道就不能判斷自己是戰還是降,所以要派人去了解情況。他派出魯肅來到江夏,名義上是給劉表吊喪,實際上是通過劉備集團了解曹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