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脅”與“承諾”的博弈
大凡武仗之前,總是伴隨著幾次文仗,我們中國人說這叫先禮後兵。所謂的“先禮”,包括派出使者傳話與交戰前書信的往來,以及交涉不成宣布向敵人開戰的聲明。在這個過程中,“威脅”敵人,讓敵人害怕之後不戰而降,或者是承諾對方——如果與我合作,勝利之後奪來的利益我們幾幾分配!再或者是寫一封信假傳信息,其實是一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舉,即使用一種戰術上的欺詐。這些,都應當是屬於謀略博弈範疇之內的,應當也是博弈術的一種。
讓我們再一次引用一下曹操寫給孫權的那一封信,並從這封外交信件說起:
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回音。
從表麵看起來,這封信完全沒有威脅之詞,反而有討好孫權之意。但是仔細地研究一下,這裏麵大有講究。
首先,曹操誇大自己的力量並對東吳進行恫嚇。曹操在信中說他有百萬雄兵和上將千員,這就是一種誇張,如果真的是那樣,那麼一個在江東隻有六個郡的東吳小國,麵對著這麼多的大兵壓境,必然會引起恐慌的。除此之外,曹操還說他已把劉琮打敗了,荊襄之地的人民也望風歸順了他,如果你孫權不想歸順,那麼你的下場也是可以想見的了。
然後,承諾給孫權好處:如果孫權能夠聽從曹操的話,與曹操合作,打擊劉備,那麼,曹操開出的條件是“同分土地,永結盟好”。當然,這在孫權看來,也隻是一個並不可靠的承諾而已。到時候一旦劉備失敗了,被消滅了,曹操是不再打孫權,與他永結盟好,還是繼續東略,一下子把孫權收拾掉,又有誰能夠說得上呢?我們,包括孫權都寧可相信這是假話而不是真話。
不過,就是這封措辭看似溫和的信,卻把東吳的不少人給嚇倒了,尤其是東吳的大量文臣們,都主張投降曹操。那個文臣之首張昭就認為:曹操挾天子以征四方,以朝廷為辭,今日拒絕他,事情會更加不順;他既然占據了荊州,收編了劉表的強大水軍,又沿江水陸俱下,我方倚為屏障的長江天險已失去了作用;而兵勢強弱懸殊,更不可相提並論。所以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麵對著曹操的“聲稱博弈”,孫權應當如何辦才好呢?
他有三種選擇:一是與曹操合作,打擊劉備;二是與劉備合作,反抗曹操;三是保持中立,先作壁上觀,誰也不幫。
孫權所以處於兩難的境地,那是因為:
1。他不相信曹操給他的許諾是真誠的,可信的。根據曹操的誌向。他必定要統一天下,因此東吳這塊土地曹操早晚都要染指的,打敗了劉備,下一個就是孫權了。
2。曹操是個奸雄,對於劉備與孫權這樣有野心的人尤其不放心,按孫權的說法:“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豫州與孤耳。”這個豫州就是指劉備,因為劉備當過豫州牧,而這個“孤”,當然是指孫權本人。所以,無論是與曹操合作還是投降曹操,孫權都不會有好下場。
3。要真正同曹操對抗,這個決心也是十分難下的,這實在是因為曹操的兵力太強,自己的兵力太弱了,而劉備的兵力更少,他們兩家的兵士加起來仍比曹操少了許多,所以與劉備合作能否取得勝算,也是個不確定之數。
因此,在孫權的思想上,這三條道路對於他都可能是險途。
孫權之所以會猶豫不決,就是被曹操的強大嚇住了,被“雄兵百萬,上將千員”這個宣傳嚇住了。
後來,周瑜到來,向他說明了實際的情況:“主公因見到曹操的檄文,說水陸大軍有百萬人,故而懷著疑懼,沒有再細查它的虛實。實際上呢,曹操的兵丁,不過十五六萬,而且久已疲憊;他所得劉表的兵丁,亦隻有七八萬,尚且對曹操有諸多懷疑,不見得服從。他用久疲的兵卒,來駕馭狐疑之眾。數量雖多,並不可怕。我隻要有五萬的兵馬就可以破他了,願主公不要以此為掛慮。
經過周瑜這麼一說,又加諸葛亮之前所做的工作,孫權才安下心來,決心與劉備結盟,同抗曹操。
由此可見,口頭及言辭中的說法,是大有講究的。那裏麵充斥著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信息,充滿著威脅和恐嚇之辭,不了解真相的人,就可能被那些言辭所嚇倒,使對手不費一兵一卒,憑著一封書信,就讓自己跪地求饒。
公元前204年,劉邦的大將韓信受劉邦之命擊敗了趙國,活捉了趙國的謀士李左車(廣武君)。韓信禮賢下士,虛心向李左車諸教奪取天下之策。李左車直言不諱,認為韓信北伐燕國、東伐齊國的方案都是不可取的。
“我為你設想,不如叫軍士們脫下盔甲來休息,停止進攻;安定趙國,撫恤趙國死亡將士的遺孤;在百裏之內,按時供給他們酒肉,宴請一般士人,犒勞兵卒。你的兵勢可以北向燕國(但不必打),然後派遣能言善辯之人送給燕國一封書信,以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向燕國示威,燕國一定對你百依百順。燕國歸順之後,再派能言善辯之士把燕國已經歸順的消息通知齊國,齊國必定望風而從,雖有智能之士,也不知為齊國出什麼主意才好了。這樣一來,漢王(劉邦)謀取天下的大業就很有希望了。兵法主張,作戰中先以聲勢挫敵人的士氣,然後以實力攻戰。我的建議,是最符合這條用兵原則的。”韓信聽罷連連稱好,他按李左車的計謀去做,果然取得了預料中的勝利。
這個辦法後來成為兵法中的一策,叫做“先聲後實”,即用大兵在後麵作為後盾,然後在前麵利用言辭或書信威脅對方。當然,不能完全是威脅之詞,而是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一邊威脅,一邊利誘。如果不費一兵一卒就達到了戰勝敵人的目的,這當然最好,要是口頭威脅達不到目的,再施以實力的攻伐。這應當也叫做“兩手”,第一手是軟硬兼施,而第二手是硬。在這種“先禮後兵”、“先聲後實”的戰略下,最容易“兵不血刃”而得到勝利。
在今天的這個世界上,這種口頭的博弈到處存在。麵對著這種博弈,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弄清楚對方的虛實,即對手所講的情況是真還是假。不過,即使是在今天信息與情報充分發達的時代裏,有許多情況還是很難弄得清楚的,就像美國要進攻伊拉克,就說伊拉克有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結果打進伊拉克之後,地毯式地搜查了許多遍、許多年,還是沒有證據證明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以,一般的情況下,是半明半暗地操作,半明半暗地下決心。
孫權所以敢於下抗曹的決心,是相倍了他最親信的部下周瑜的話,其實如果說曹操是把他的軍力誇大了,那麼周瑜則是把曹操的兵力“縮小”了。兩者都不是真實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畫出孫權在赤壁之戰前的決策過程。
過程一:
/抵抗(他內心不讚成投降)概率為50%
讀了曹操的檄文之後
\投降(張昭一派極力主張)概率為50%
過程二:
抵抗,概率上升,約為60%
聽了魯肅的勸告之後
投降,概率下降,約為40%
過程三:
抵抗,(知道了劉備方的決心之後)
信心增強,概率80%
聽了諸葛亮的分析之後
投降,約占20%
過程四:
抵抗,(知道了曹操實力後)信心更足,概率為100%
聽到了周瑜的分析與勸告
投降,早就不再考慮,概率為0%
說孫權不再考慮投降,是他有了如下的一些表現:他拔出佩劍砍掉了麵前奏案的一角說:“諸官將有再言投降曹操者,與此案同!”言罷,又把寶劍賜周瑜,封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準備禦敵。如文武官將有不服號令者,可以此劍誅之。
孫權的思想轉變過程,或者說是決策決心的確定過程是連續的,當我們把上麵的四個過程連接到一起的時候,它就像是一棵不斷分權的樹木,這棵樹就是一棵決策樹。它是一個人不斷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這個人的傾向與決心得到了逐步的明確,最後作出他自己的決策——從腳踩兩隻船到倒向一邊。
當然,我們還可以把第三種傾向畫在裏麵,即孫權既不抵抗也不投降,而是采取中間的態度,作一個曹、劉爭戰中的旁觀者。但在《三國演義》中,孫權並沒有加以考慮,因為他知道,如果他作壁上觀,等曹操打敗劉備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孫權了,到那個時候再言投降,曹操會責怪他為何不早降而更加惱火,或再言抵抗,但已無劉備可聯合,力量更加單薄,他會死得更慘,所以孫權早就把這種態度排除在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