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赤壁戰中領導者的智算能力提升劉備實力指數的諸葛亮(1 / 3)

提升劉備實力指數的諸葛亮

我們都知道,一個股份製的企業,股東是以自己股份的多少來體現他身份價值的。如果一個股東持股達到了51%,他就可以當董事長,可以在這個企業裏說了算,如果股份很少,是這個企業裏的小股東,那麼他的意見就沒有多少的分量。

在江湖上,可能是用拳頭說話;在股份製的企業裏,就是按資金的多少說話。所謂的說話,是說他擁有的權力,這種權力代表著如果公司贏利了,那麼他分得的紅利也就會是最多的。

孫權與劉備的聯盟,從眼下說是為了不被曹操消滅,但是如果這仗打勝了。他們分配的“紅利”仍然是可觀的,那就是曹操失去了剝奪他們生存與發展的能力,他們在渡過難關的同時可以發展自己的勢力。拿劉備來說,一是結束了長期顛沛流離的境況;二是取得了半個荊州的地盤,要知道,那時的荊州有九個郡,整個地盤不亞於東南的六郡;三是進而奪取了益州,可以在益州稱王了。而孫權呢?他順勢取得了荊州沿江的地區,內部也更加穩定,並進一步向東南沿海和華南地區發展他的勢力。也由於他們的聯盟,足以同北方的曹操勢力相抗衡,所以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麵實際上已經形成了。

然而,我們知道,赤壁之戰前劉備的力量很小,他既沒有根據地,也沒有像樣的軍隊。全部軍隊數量也不足兩萬人,在這兩萬人中,有一大半還是劉琦的部隊,實際上是不屬於他的。但是孫權的力量卻不算小,他的全部兵力起碼是和劉表一樣的,他國內的總兵力差不多可以有二十萬。這樣兩個力量懸殊的集團合作起來,當然劉備會吃虧了,一是劉備的說話權很小,很可能被孫權一方看不起;二是戰後在分配利益上講,他得到的份額也不會很大。

在赤壁之戰的初期,劉備的力量幾乎是遊離在戰爭之外。在江南沿江防守的就隻有周瑜的五萬人左右。而劉備軍隊的出現,隻是曹操打敗之後,在逃跑的路上進行了幾次阻擊而已。劉備參加赤壁之戰,實際就是諸葛亮一個人的戰爭。

就諸葛亮而言,他初出茅廬之後,雖然在逃跑的路上也指揮著劉軍放了兩把火,讓他的名氣開始響亮了起來,但這時的名氣仍然不怎麼大,隻有打了赤壁之戰之後,他“神”的形象才被樹立了起來。這是因為,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建立了六大功勞:

功勞之一是舌戰東吳群儒,駁倒了投降論而建立了抗戰論;

功勞之二是鼓舞了孫權抗戰的決心,說服了孫權同意與劉備建立聯盟;

功勞之三是用“草船借箭”的巧妙辦法為周瑜籌備了十萬支狼牙箭:

功勞之四是與周瑜共同製訂了用火攻對付曹軍的策略;

功勞之五是為周瑜“借”來了~場東風,從而保證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功勞之六是指揮劉備的軍隊對逃跑中的曹操進行阻擊,使曹操的損失更加巨大。

正是因為諸葛亮的這些傑出貢獻,使得孫權一方不敢小瞧劉備的力量。因此,我們說,是諸葛亮為劉備集團添加了不少的“股份”數。

諸葛亮隻是一個手搖羽毛扇、手無縛雞之力的士人,他的力量就是他的計謀,就是他博弈的能力,這種博弈能力能夠抵得上十萬、百萬之兵。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諸葛亮的“智算”能力。

這種智算能力使他每每能夠猜中周瑜的心思,並且幫助周瑜解決了實施某種策略的難題。

例證之一:確定的“火攻”策略。

諸葛亮為周瑜借到了十萬支箭之後。入寨來見周瑜,周瑜邀請他人帳飲酒,還說道:“昨天我家主人派了使者來催督我進軍。我還想不出什麼奇計來,願先生能夠教我。”

孔明說:“亮乃是個碌碌庸才,哪裏有什麼妙計?”

周瑜說:“我昨天看了一下曹操的水寨,極是嚴整有法,非等閑可攻,想到了一計,不知行與不行,請先生替我決斷。”

孔明說:“都督先不要說破,我們各自寫於手中,看看你我的想法相同還是不同。”

周瑜很高興,馬上叫人取來了筆硯,他先在手掌裏寫了,再把筆遞給諸葛亮。諸葛亮也暗自寫了,兩人移近坐榻,同時亮開了手掌,看過之後,兩個人同時笑了起來。原來在他們的掌心裏,寫的是同一個字——“火”。

例證之二:為周瑜“借東風”。

周瑜突然被一場風吹得暈了過去,被諸將抬入帳中。諸將與魯肅的想法都是:“此乃曹操之福,江東之禍也。”

這話是說,周瑜一旦生了病,東吳軍便失去了指揮,蛇無頭而不行,更何況有著智者頭腦的周郎呢?他不能指揮部隊,東吳軍就可能吃敗仗,所以說這是曹操之福,江東之禍。

諸翦亮來探周瑜的病情,這時候他們又有一段對話:

孔明:“好幾天都看不到你了,怎麼就突然貴體不安了呀?”

周瑜:“不是說人有旦夕禍福嘛,我也不能自保啊!”

孔明:“天有不測風雲,人又哪裏能夠料到呢?”

周瑜聽了孔明提到了天象,臉麵失色,急忙用呻吟之聲來加以掩飾。

孔明:“都督心中是不是覺得挺煩躁的,好像是積食?”

周瑜:“是的。

孔明:“那就必須用涼藥來解之。”

周瑜:“已經服過了涼藥,一點效果都沒有。”

孔明:“你得先理氣,如果氣順了,呼吸通暢了,病自然會好了。

周瑜:“你說若要通氣應當服用什麼樣的藥?”

孔明笑了笑:“我這裏有一個方子,如果都督服了,必定氣順。”

周瑜:“願先生賜教。”

孔明便要過紙筆,開了一個方子,周瑜展開來一看,紙上有十六個大字: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諸葛亮不但知道周瑜的病情,而且還答應為他借來三天三夜的東南風供他破敵之用。

為什麼諸葛亮如此神奇,好像是周瑜肚子裏的蛔蟲,能十分準確地猜中周瑜的心思呢?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地想一想,也並不神奇,隻是諸葛亮能夠比別人多動腦筋思考而已。

我們知道,諸葛亮出山之後,已經放了兩把火了,第一把是在夏侯悖進軍到博望的路上,他放了一把火,燒掉了曹操半數的人馬;第二把火是曹仁進入了空城新野,他又放了一把火,再次燒得曹軍焦頭爛額。可見,諸葛亮本來就善於放火,這也是弱軍戰勝強軍時,經常需要偌助天時地利之勢而使用的做法。現在仍是曹軍強而東吳軍弱,又是冬天天幹地燥之時,放火燒曹軍是自然而然的想法。

放火的辦法是他與周瑜共同決定的,那麼,要放好這把火,就得有一場東南風,因為冬天老是刮西北風的話是不能放火的,那樣風就會吹向東吳軍,反而會自食惡果。隻有在東南風刮起來的時候,那風才會吹向曹軍。在多少天的等待中一直沒有東南風出現,不僅是周瑜在著急,其實諸葛亮的心中也在犯著愁呢!

諸葛亮的想法,是自然而然生出來的,關鍵是如何為周瑜要來這一場東南風。他根據氣候天象,預測出不久會有一場東南風出現。當然,諸葛亮不會算得像小說所寫的如此準確,但隻要在十天半月裏有風就成。因為估計曹操還不會貿然進攻,所以隻要出現這一場東南風,那就是進攻的時機到了。

周瑜與曹操思想上的博弈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隻是處於參謀的地位,幫周瑜出出主意而已,而真正麵對麵較量的是周瑜和曹操。這兩個人在打響這場赤壁之戰的準備過程中,已經經曆了思想上的多次較量,我們將他們的這個思維過程稱為“思想上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