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理性博弈的大敵
博弈論者給自己的研究先設定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博弈的雙方都是完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物。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人能夠冷靜地算出可能的結果是什麼,采用什麼樣的策略收效最大,他總是朝著收益最大的方向去努力。
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明吧。如果在某一家商店裏,買一件物品的價格是100元,然而在另一個較遠的商店裏,同樣質量的商品卻隻要80元。兩地沒有直通的公交車,若是坐出租汽車去,來回就得30元。
對於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博弈論者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花上100元把商品買下來就好了,如果打的去另外一家店,雖然東西便宜了20元,路費卻花了30元,這件商品等於就花了110元,而且還搭上了時間,實在太不劃算了。
然而,現實生活中就是有那麼一些人,特別是那些愛挑剔愛逛商店的女人。她可能就會到那家便宜一點的店裏去買。而那個路費,她反倒不去考慮了。
博弈論者對這樣的人是沒有辦法理解的!而且,就中國的國情而言,還可能有如下幾種情況:
1。這個女人是政府要員的妻子或者是公司老總的夫人(抑或是個小秘),她使用的車子不用花自己的錢,更不必掏汽油費。
2。即使是打的,打的的發票,她也能想辦法從公家的賬上報銷。所以打的費用多少也無所謂。
3。她今天就是出來逛商店的,多走幾家商店對她來說是一種消遣,或者是享受,她不必考慮時間和路程。
4。她是個情緒化的人物,一旦想到那家店便宜,什麼都不顧忌了,立馬要去買,根本不作理性的思考。
5。她與這家店的售貨員發生了口角,說為什麼你們賣得這樣貴而人家賣的比你們便宜?因此為了顧全麵子,她已經不便再在這家店裏買東西了。當出現以上的情形時,這個人就肯定要到另一家店裏去買了。
按照博弈論者的理性計算,所有人都會寧可買100元的商品,而不會去更遠的店買80元的商品(因為加上路費就變成了110元)。而事實上,卻真的有那麼一些人,是在博弈論者估計之外的。
我們所說的那麼一些人,一是那種情緒型的人;二是有某種精神障礙的人。
但同時也表示了博弈論的局限性,表示了人的感情這種東西,有時光用理性去規範是行不通的。
在博弈論中,其實是排除了這樣兩種人。這兩種人都是不按常規“出牌”的,明明經過計算是應當這樣出牌,他們偏偏用另一個方式出牌,這就打亂了理性計算的規律,讓人無從琢磨他們的出牌規律了。
或許那些博弈論者會反駁道:“你說的是一種個別現象,一般人是不會像他們那樣的。”
不,就從博弈論的本源是研究賭博和棋的規律說起,當賭徒連番皆輸,到輸紅了眼睛之後,就會孤注一擲了,這個時候,他就會不按常理出牌了。
更為重要的是,人是一種感情動物,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受理性與感性兩種因素所製約的,感情在人的行為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博弈行為是很少很少的。如果我們排除了感情在博弈中的作用,那就等於沒有研究活生生的人際關係中的博弈。
我們不必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找出更多的例子來,就是從《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中,就能找出許多的例證,說明不帶情緒的博弈的確太少太少了。
1。劉備隻有數千兵丁,卻要帶著十幾萬的老百姓渡江逃難。按照博弈論來計算,這根本就是最愚蠢的行為。因為劉備他們每天隻能走十幾裏路,而曹操的騎兵一天可以趕三百裏,這樣,劉備就是先逃上十天半月,曹操的騎兵一天就能趕上了。像這樣的兔子追烏龜的遊戲,烏龜又怎麼能跑得掉呢?
劉備表示愛民,才如此出招的,但是一旦被曹兵追上,很可能連自己的小命也丟了,還怎麼爭奪天下呢?幸好,這次逃跑雖然被曹操追上了,但劉備和少量的軍隊保存了下來。不過老百姓卻在亂軍中死了不少,而要是這些老百姓不隨劉備一起出走,說不定還死不了呢。由此可知,在曹操五十萬大軍的追擊下,劉備不聽從別人的勸告,堅持帶百姓逃難實在是不理智的行為。
2。趙雲在百萬軍中救阿鬥,鮮血染紅了戰袍。他把阿鬥交給劉備,並且報告糜夫人因為不堪受辱,已投井而死。當時劉備的表現是這樣的:
玄德(劉備)接過(阿鬥),將他擲於地上,說道:“為了你這個孺子,差一點折損了我一員大將!”趙雲連忙從地下抱起阿鬥,哭著拜著說道:“我即使肝腦塗地,也不能報答主公的恩德呀!”
後人也都認為,劉備這時是故作姿態,用一個表演式的方法來籠絡趙雲。他使用的是“籠絡計”,完全是虛假的感情作秀,感情在這裏變幻成了一種“籠將”的博弈術。
3。諸葛亮到東吳去做說客,使用的都是激將法,尤其是對周瑜,說曹操要用銅雀台來鎖江東“二喬”,這就激起了周瑜肚子裏的火。書中描寫周瑜聽罷,離座指北而罵日:“(曹操)老賊欺我太甚!”
諸葛亮此舉意在調動周瑜的情緒,使之達到憤怒激越的程度,而後才能作出誓死抗擊曹操的決定。當然,周瑜在諸葛亮說教之前,心裏已經準備著要與曹操打一場了。但是我們想,如果周瑜本來沒有抵抗的想法,那麼他的抗戰決定完全是受著情緒的影響而做出來的。就這種想到自己的老婆可能受辱而怒發衝冠的樣子,我們就很難說周瑜是一個理性的人。
4。關羽在華容道上截住了曹操,因為曹操對關羽有恩,所以在曹操的哀求下自作主張放掉了曹操,這當然完全是在感情驅使下的行動。作為一個理智的人,是不能如此做的,因為放跑了自己的敵人,而且是敵首,說不定這個敵首將來會使自己這個集團全軍覆沒,關羽哪能因一己的感情而危害整個集團(國家)的利益呢?
5。諸葛亮其後的一係列計謀,達到了“三氣周瑜”的效果,這三氣就把周瑜氣死了,這在古今中外曆史上是一樁奇談。反過來講,周瑜這“三氣”,完全是情緒所致,如果他是一個完全理性的人,即使他會生氣,會激動,事後也就應當會調適,不至於如此因氣喪身。
6。劉備因關羽被東吳殺死,怒火中燒,立誓要為關羽報仇,眾將官無論怎麼勸都勸不住,這純粹是因情緒而作出的決策,而正是這個決策,導致了夷陵之戰的慘敗,也使劉備的蜀國元氣大傷。如果是理性的決策,在這樣一個時候,蜀國絕不應當用傾國的兵力去遠征東吳,去同孫權拚老命打這一仗。
這樣說來,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正常人的行為是由兩部分因素控製的,理智與感情。而作出的決策不可能隻有理性而沒有惰緒,也不可能隻有情緒而沒有了理性。任何排除感情的博弈,其實隻是一種理想的非現實的博弈,這種博弈理論無法解決任何一個帶有情感的實際問題。
然而,我們把話說回來,一個理性的人行事,就像是一個頭腦清醒的司機在開著一輛汽車,而情緒卻像是酒,如果司機喝得較少,這輛車還是可以開的,一旦酒精在血液中超過了限度,這個司機就沒有準頭了,他頭腦裏的理智就被酒精控製了,那開到馬路上就非出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