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羅尚、廖鵬和王濬從永安城出兵,向東推進,拿下西陵吧,這個地方不能讓給晉國。”
“好!”
“司馬炎果然坐不住了,他們已經揮軍南下了,一共出動了五路大軍,這一次看樣子是要滅了吳國了!”
“讓他們先打著吧!這場戰爭估計一時半會兒打不完的!我們先把交州九郡徹底變成我們的地盤再說。”
一個月之後,交趾郡的城池也被攻下來了。吳國的硬骨頭估計全埋在那裏了。交趾守軍,全部戰死。呂良帶的軍隊也死傷了一萬三千多人。
交趾郡之戰慘勝,呂家的子弟死傷無數。遠在永昌郡的呂翔被氣的快發瘋了。
呂良由將軍直接被降為都尉。
整個交州九郡,趙盤全部按照南中的管理模式,地方官員的任命還是由這些世家們舉薦。而大地主們的土地全部由政務院平均分配給了沒有土地的農民。
晉國方麵,安東將軍王渾率領十多萬大軍向橫江方向進軍,派出參軍陳慎等率部分兵力攻擊尋陽,派殄吳將軍李純率軍向高望城進攻吳軍俞恭部。
很快,李純占領了高望城,擊破俞恭軍,將戰線推進至橫江以東,奪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場。
與此同時,參軍陳慎軍攻取了陽瀨鄉,大敗吳牙門將孔忠等。吳將陳代、朱明等率部眾直接投降晉軍。
吳軍兵力分散於沿江和江南各地,晉軍要分兵各個擊破,才能迅速滅吳。
於是,五路大軍齊發。
孫皓得知王渾率大軍南下,就馬上命令丞相張悌和丹陽太守沈瑩領了3萬兵馬,渡江迎戰王渾。
張悌和沈瑩渡江之後,就遇到王渾的部將張喬率領的七千兵馬,張悌軍隨即就將張喬軍包圍了。張喬一看打不過,立馬就要投降。
“將軍,那張喬乃是詐降!”
提出這個看法的則是張悌的軍師諸葛靚。
“為何如此篤定?”
張悌有些疑惑地問道。
“那張喬都是晉之良將,如今未戰先降,實在蹊蹺。”
“既然如此,我們應當如何應對?”
張悌繼續問道。
“我覺得我們應當立刻出兵,趁其不備,一舉殲滅張喬所部。”
然而,張悌並沒有采納這個建議。
“不可,如今大敵當前,我們不宜再樹敵。況且,若殺了張喬,豈不是讓其他人心寒?”
最終,張悌還是決定接納張喬的投降。
然而,不久之後,張悌的三萬大軍便與王渾率領的主力部隊相遇了。
沈瑩帶領著五千精銳之士,率先向晉軍發起了衝鋒。
“殺!”
“衝啊!”
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動地,沈瑩身先士卒,奮勇殺敵。
然而,晉軍卻也毫不示弱,他們嚴陣以待,以逸待勞。
雙方激戰正酣,沈瑩連續發動了三次衝鋒,但都未能取得勝利。不僅如此,他還損失了兩員大將。
連戰連敗,吳軍隻能撤退。
晉軍抓住機會發起追擊。他們趁著吳軍撤退時的混亂,奮勇追殺,導致吳軍遭受重大挫敗。就在這時,之前假裝投降的張喬軍隊也從吳軍背後發動攻擊,使得吳軍陷入絕境。
麵對如此境地,諸葛靚見到大勢已去,他盡力收攏殘兵,最終帶著數百名將士逃回江南地區。
然而,張悌卻不願離開戰場,他堅持留在這裏,與沈瑩一起奮力抵抗。最終,他們都壯烈犧牲了。
這一戰,吳軍損失慘重,張悌一共帶了三萬名士兵,其中將近八千名士兵戰死沙場,其餘士兵紛紛逃亡散去。
與此同時,晉軍順利到達長江邊上。
“大人!張悌率東吳三萬精兵,被我殲滅,吳國上下必定震驚,我們何不速速揮軍渡江,直搗建業,大軍突然而至,定能不戰而勝,讓吳國投降!”
王渾手下給他建議道。
但王渾聽到這一建議後則是白了他一眼。王渾認為司馬炎的命令隻是讓他出兵江北,並沒有讓他渡過長江去進攻建業。這個時候如果私自渡過長江,那就是抗命。到時候有功勞都變成沒功勞了。
唉,在晉國打仗太難了。不光要考慮軍事上的情況,還要考慮朝中的格局。
幸虧王渾是個聰明人。
於是,他就帶領大軍停在江邊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