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良口中邊咀嚼著香甜軟糯的板栗,邊微微一笑。

在咀嚼間,眾人隻感覺一股軟糯甘甜的滋味立刻湧上心頭。

止不住的點頭稱讚。

栗對中國胃的撫慰,在文人墨客的詩詞裏常有體現。

南北朝文學家庾信有詩:“寒穀梨應重,秋林栗更肥。”

唐代詩人杜甫曾說:“山家蒸栗暖,野飯謝麋新。”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範成大則讚:“紫爛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

同樣位列“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陸遊也是栗子的美食愛好者。

有人做過統計,陸遊詩句中栗子出現的頻率格外多。

如“豆枯狐兔肥,霜早柿栗熟”等,而其中“地爐燔栗美芻豢,石鼎烹茶當醪醴”,說的就是糖炒栗子。

炒栗子的美味,體現在炒製過程中的熱鬧。

糖炒栗子殼的油亮,散發出的甜香,剝開栗殼的熱氣騰騰,以及黃金栗肉入口的沙糯香甜。

難怪古人還給糖炒栗子起了個別名叫作“灌香糖”,有詩雲:

“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嚐。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

而生於南宋的詩人陸遊,在晚年時吃到“灌香糖”,心頭的滋味卻充滿苦澀和失意。

在《夜食炒栗有感》裏,陸遊哀歎道:“齒根浮動歎吾衰,山栗炮燔療夜饑。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來。”

這首詩的題後還有自注:“漏舍待朝,朝士往往食此。”

此時南宋都城已退居臨安,汴京氣象隻能隨鐵馬金戈入夢來。

陸遊在《老學庵笑記》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陳福公及錢上閣,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改自讚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

李和兒是何許人?相傳北宋開封的李和兒是糖炒栗子的鼻祖,最早發明了用沙、蜜翻炒,使栗子大小均熟且便於剝離的技術。

然而靖康之難,汴京淪陷後北方失守,民不聊生。

傳說炒栗業的祖師爺李和也被擄到北京,家破業敝,求歸無門。

當得知南宋使臣來到被金人占領的燕京時,流落燕山的李和之子,輾轉將炒栗獻給南宋的使臣,以寄托故國之思。

由此可見,糖炒栗子在華夏國,已經流傳很久。

就連乾隆爺也深愛糖炒栗子。

桃子在嚐過糖炒栗子以後,還說她們東瀛也有,不過在東瀛,糖炒栗子被叫做“天津甘栗”。

陳天良笑著告訴她,東瀛的糖炒栗子,最早也是由華夏傳過去的。

在民國時期,天津港口作為對外集散地。

燕京、冀州一帶生產的栗子大多都被集中在這裏,對外發往東瀛、辛加坡等地。

對內發往南方省份。

久而久之,東瀛就將由天津港進口的華夏板栗稱為“天津甘栗”。

時至今日,東瀛的車站和超市小店裏,還時常能看到“天津甘栗”的招牌。

眾人聽後,紛紛向陳天良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