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的和與三國有關的戲劇中,司馬懿一直以狡猾陰毒的形象呈現在人們麵前,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出身於詩書世家。而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曹爽,他雖為曹操的侄孫,屬於皇室貴族,但也有著盡心輔政、改革政治的決心,並非一味紈絝。那麼,這兩個輔政大臣是如何合作的?他們後來為何因小隙而起大怨?司馬懿又是如何韜光養晦的?
受詔托孤
曹丕駕崩之前,選了兩名大臣來輔佐八歲就繼位的曹芳,這兩名大臣便是曹爽與司馬懿。曹丕的本意是希望兩個人能像上古先賢一般盡心輔政,令其想不到的是兩人最終竟兵刃相加,水火不容。
1.無權的太傅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情加重,駕崩之前將太子曹芳托付給曹爽和司馬懿,詔命二人一起輔助年僅八歲的少帝。
那麼,曹睿為何將輔政重任交給了和皇室沒有血緣關係的司馬懿呢?
原來,司馬懿出身於詩書世家,"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生於亂世中的司馬懿"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成為丞相之後,依靠強製手段征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司馬懿就職後,曹操讓他和太子互相往來。司馬懿後曆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官職。他在曹操手下任職期間,多次隨軍征討其他的割據勢力,始終小心翼翼,勤勤懇懇,"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
曹操被封為魏王後,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輔助曹丕。當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深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他們之間的關係一直很好。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野慌亂不知所措,直到司馬懿理事,使得一切都安定下來。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被封為河津亭侯,轉任丞相長史。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司馬懿被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仆射。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和黃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兩次伐吳,都令司馬懿鎮守許昌,並封其為向鄉侯。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春二月,司馬懿轉任撫軍大將軍、假節鉞,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駕崩。臨終前,他命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同為輔政大臣。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原來魏國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自立,魏明帝於是召司馬懿率兵征討公孫淵,最終司馬懿用奇計擊敗了叛軍。
由此可見,在曹魏前期,司馬懿確實為曹魏政權的建設與穩定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因而成為輔政大臣也是情理之中的。
其實,司馬懿率兵打敗遼東公孫淵之後,朝廷原本是讓他去鎮守關中。但當他到達白屋時,有詔書命令他火速回京。司馬懿於是乘追鋒車晝夜兼行,趕赴京師。明帝看到他後拉著他的手,目視太子齊王,說:"以後事相托。死乃複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複恨矣......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當天,魏明帝就去世了,當時正是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
曹芳剛即位的時候,曹爽所有事情都和司馬懿商量,不敢獨斷專行。司馬懿也覺得曹爽是國家的股肱重臣,以禮讓之。然而時間一長,曹爽便在親信的挑唆下開始排擠司馬懿,他開始想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後來又任命司馬懿為沒有實權的太傅。
於是,朝廷的大權實際上就掌握在了曹爽集團的手中。
2.打敗仗的大將軍
曹爽是大司馬曹真之子,曹操的族孫。魏明帝即位以後,任命他為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後轉任武衛將軍。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宗室、大司馬曹真去世,曹爽承襲了邵陵侯的爵位。曹睿在病逝之前特任命曹爽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曹爽成為了輔政大臣之一。
曹芳繼位之後,任曹爽為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萬二千戶,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和司馬懿各自統領精兵三千人,一同輔佐朝政。曹爽最初謙虛謹慎,後來他任用親信,開始壟斷朝廷的大權。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為了使曹爽擁有軍功和名聲,依附於曹爽集團的鄧颺和李勝等人建議征伐蜀漢,曹爽接受其建議並西至長安。他沒有接受司馬懿的勸諫,任命夏侯玄為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並和他一起率領大軍從駱穀入蜀,但由於關中及羌、氐的糧秣運輸不能應付行軍的需要,地方和軍隊也都缺乏必需的物資和糧食,且蜀漢大將軍費禕搶先領兵占領了山嶺,曹爽因此前進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