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其《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中曾寫道:"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此句中提到的姚崇、張說兩人都是唐代的名臣。那麼,姚崇死後如何算計活著的張說的?他們中間究竟發生了哪些故事?他們又是如何鬥智鬥勇的?
兩名忠臣
姚崇、張說在曆史上的名氣很大,他們在唐代政壇上是兩顆耀眼的明星。兩人在政局的風雲變幻中砥礪奮進,在宦海沉浮中建立功勳,才有了後來的顯達。
1.救時宰相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因為要避諱唐玄宗"開元"的年號,因此後來改名為姚崇。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姚崇出身於陝州的一個武將之家,他是顯赫的吳興姚氏第二十一世孫。其高祖姚宣業曾擔任南朝梁陳征東大將軍,多次建立功勳,武帝對他十分倚重;曾祖姚安仁在隋朝先後擔任青、汾二州的刺史,他為官清廉,大公無私,聲名很高;祖父姚祥擔任過懷州長史,檢校函穀關都尉;父親姚懿入唐擔任嶲州都督,死後贈幽州都督,吏部尚書,文獻公。
姚崇二十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他隻好隨母親回到汝州梁縣廣成外婆家。廣成位於汝州西六十裏的地方,是東都洛陽附近的一處名勝。東漢時,朝廷曾將這裏設為宮苑,專供皇帝遊獵娛樂之用。
姚崇繼承了家族的尚武遺風,每天以習武為功課,對於諸般兵器更是無所不通。後來飽學之士張憬藏遊學經過廣成,見姚崇氣宇軒昂,但和他交談起來卻顯得知識貧乏,所以他勸告姚崇要好好讀書,增廣見聞。
從此以後,姚崇刻苦學習,學業大進,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步入政壇。姚崇在朝討論政事,對答如流,而且下筆成章,深得武則天的賞識。姚崇初拜侍郎(四品官),後不斷升遷,成為武則天、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四朝宰相。
武則天晚年,姚祟由於參與擁立中宗(李顯)複位的活動而受到排斥。唐睿宗在位的時候,他又因為建議削弱公主的權力而被貶。
唐玄宗繼位之後,姚崇被召回複職。他敢於革新,一心一意輔助玄宗力除弊政,向玄宗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為當時的政治安定、生產發展、文化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姚崇擔任宰相三年,實行了選賢任能、精簡機構、裁減沉員、懲治貪官等一係列政策,為"開元盛世"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姚崇被稱為"救時宰相"。
2.燕許大手筆
張說,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範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後來遷徙到了洛陽。他的父親官職卑微,隻是洪洞縣丞。張說年輕時,作文就已經很有造詣了。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則天策試賢良方正,親自來到洛陽城南門主考,張說應詔對策為天下第一。武則天認為從來沒有甲科,張說隻好屈居乙等,擔任太子校書,後來升遷為左補闕。
長安三年(公元703年),女皇男寵張昌宗誣陷禦史大夫魏元忠曾和人私自議論"太後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說這是謀反,並強迫張說作偽證。張說不畏權貴,義正詞嚴地揭露了張昌宗的那些非法行為,保護了耿直的魏元忠。然而,武則天卻不分是非黑白,反倒覺得張說是"反複小人",最後居然將其罷官,流放於嶺外。
唐中宗複位後,張說回朝擔任兵部員外郎,後轉為工部侍郎。景龍年間,遇母喪,他隻好離職。服喪未滿,中宗想要讓他擔任黃門侍郎,張說卻堅辭不受,因而得到了有識之士的讚賞。服喪期滿後,張說再次任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即位,張說升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次年,他進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這個時候,李隆基還在東宮當太子,張說作為侍讀,備受李隆基的親近與禮敬。
將太平公主的謀亂平定之後,張說即被唐玄宗拜為中書令,封燕國公。
此外,在官場上大有作為的張說還精通書法,他和蘇頲(封許國公)齊名,都有文名,掌朝廷製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
官場博弈
唐玄宗李隆基繼承了皇位,便想起還在地方當官的姚崇,想要重新啟用他。然而,與其一直不合的張說有些不樂意了,百般阻撓姚崇入朝為相。
1.姚崇的腳病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想要將同州刺史姚崇召回朝廷,任他為相。張說因為和姚崇一直不和,所以暗中指使禦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然而唐玄宗卻沒有理睬。
接著,張說又指使殿中監薑皎向唐玄宗建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目的是為了阻止姚崇入朝為相。玄宗皇帝知道這是張說的計謀,便不顧他的一再阻撓,仍舊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等到姚崇當政的時候,張說有些害怕了,他到歧王那裏訴說,希望歧王能夠幫助他。結果,這件事情被姚崇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