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的人本來就沒有多少錢,遭遭受過災難的之後,更是一窮二白,家裏有青壯年的還能臨時搭個帳篷就活著,沒有青壯年,又不是像吳老這種德高望重的,先等其他人把帳篷打好了再說了,可是每個人都不是空著手來的,有的人帶了幾枚雞蛋,有的人帶一隻雞,家裏實在沒有東西的,也會給孫神仙磕個頭。
張可不喜歡這種行為,人膝蓋打彎為的是方便走路,不是為了行禮,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這種禮儀,除了顯示受禮者高人一等之外沒有其他的作用,可是在唐朝,張可的這套理論沒有半點賣出去的可能,也就隻好入鄉隨俗了。
孫思邈不愧是古代醫德創始人,對於中醫中流傳的六不治、十不治之類的毛病,隻要是來看病的都要好好的詢問,和藹的語氣讓有幾位直接就開始抹眼淚了,一邊哭一邊說衝沒見過這麼親切的大夫,鎮子裏的說話聲大點就要罵人的。
對於中醫中的六不治、十不治之類的,張可都覺得有點過於奇葩,一直不信真的有這種事,直到經不住自己的好奇問過孫思邈之後才知道原來真有這回事,古代神醫扁鵲就嚴格的執行六不治的原則,什麼驕恣不論於理不治,什麼輕身重財不治,衣食不能適不治,陰陽並,髒氣不定不治,形贏不能服藥不治,信巫不信醫不治,聽得張可目瞪口呆,這能治什麼呀,身體好的,家庭條件好的,還得是聽話的才能治,用得著治嗎。
孫思邈扶起向他磕頭的青年,仔細的給他講著醫囑,還把送過來的雞蛋放在他手中,讓他給家中的老人補補,這才讓青年抬著老人離開,後麵的人還等著呢,張可也沒有閑著,對於包紮傷口張可做的比孫思邈還要熟練一些,三下五除二便解決一個有皮外傷的,張可很不明白,皮外傷不是傷嗎?那些過來的青年有的人身上明顯就是帶著傷的,可是總是說著自己沒事,說話輕一點說不定就被他們混過去了,還好在張可的連哄帶嚇之下,一個個老老實實的被抓過來檢查,包紮。
消炎藥不夠,張可也不打算將自己的藥品消耗在這裏,張可帶的消炎藥隻有這麼一點,也不指望在這個世界得到什麼補充,這不是酒精,好好的蒸餾能夠蒸出來,想要在唐朝看到消炎藥,除非再穿越過幾個帶著製藥器材的同誌們過來,還是能省就省吧。
抓住一個皮孩子過來摁住拆開綁在他受傷的麻布,這個隻是擦傷了一下,及時處理了,張可還是很仔細的清洗了一下,這樣下去不行啊,至少要跟村民們說一下關於衛生的問題,沒有辦法跟他們好好解釋衛生對於健康有多重要,一輩子就這麼過來的,也沒見出什麼事,可是腦袋上有虱子來回爬的形象讓稍微有些潔癖的張可已經受不了了。
張可沒有辦法說,可是有人有這個能力啊,趁著孫思邈看病休息的空當,張可跑過去跟孫思邈小聲地說著,不能說大聲了,打小報告的壞人自己可當不得,得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才行。
嚴肅的跟孫思邈說了一些關於衛生的事情,比如說是勤洗澡,飯前便後洗手,喝開水的重要性,再比如說蚊蟲傳播疾病,老鼠傳播疾病,虱子傳播疾病等,說得盡量嚴重一些,得讓老人家重視起來才行。
本來中醫中便有對於衛生要求的事,雖然隻是用沾染濁氣、屍氣這種說法,可是在聽過張可上過的微生物學之後,孫思邈便對於病因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對於張可的一件自然是從善如流,讓張可之後將他師父記錄的關於衛生防疫的方法記錄下來之後,就在自己的遺囑中加上了剛剛張可說過的關於衛生的說法,之前醫治過的病人也讓人幫忙通知一下。
吳迪再給孫思邈打下手,孫思邈沒一直一個人,便對吳迪講述一下剛才病人的症狀,以及應對的方式,儼然已經把吳迪看做了自己的徒弟,吳老看在眼中,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臉上的皺紋展開,跟一朵菊花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