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危情金山衛(1 / 2)

(一)

金山衛鎮位於杭州灣北岸、上海市西南境金山區南部,浙江浙江省嘉興市正東部,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華亭縣的筱館鎮築城建衛所,以防禦海上倭寇侵擾。因與鄰近海中大小金山相對,故名金山衛。是一座興於抗倭的海防重鎮,

查山,一座偏的圓錐火山,北坡陡峭,南坡平緩,至今航磁偏轉嚴重。查山東南12公裏處,是今天泡海水裏的金山三島,查山南3公裏處就是金山衛鎮,所謂查山隻不過是趴在水網稻田中一座27米的小山包,最高的大金山也隻有海拔105米。

金山衛城呈正方形,周長6公裏,為海防要塞。當時有重兵駐紮,作為保衛南京的屏障,金山衛因而發展為附近地區規模最大的城鎮,城堡初為土城,明永樂十四至十六年(1416年~1418年),因迭遭倭寇侵擾,用磚加高5尺,共高3丈3尺。

明朝,金山衛屬於保衛明朝首都南京的海防前線的軍事機關,有點像北京軍區衛戍區下的守備師。金山衛北是太倉衛,西是海寧衛,軍事管轄分界線也很清楚。

明代軍製,帝國常備軍分衛、所兩級,大體以5600人為一衛,衛的長官是指揮使。

衛,分前、後、左、右、中等五個千戶所,每千戶所1120人,長官稱千戶。

千戶所,下設10個百戶所,長官稱百戶。

百戶所,分為兩個總旗,每總旗5個小旗,共10個小旗,每小旗有軍士10人,總旗、小旗,相當於現代軍隊的排、班。

根據地形險要,小據點設所,關聯若幹據點的設衛。集合一個軍事地區的若幹衛、所,設置都指揮司,作為軍區的最高軍事統帥機構,長官是都指揮使。明朝全國共有17個都指揮司,329個衛。

金山衛比其他衛大,地位高,兵13357人。轄境東起寶山、川沙,西達乍浦,綿亙300餘裏,配置重兵,“兵防整嚴,屹然為東南一雄障”。

金山衛設總督1員、參將1員,正三品衛指揮使3員、從三品指揮同知5員、正四品指揮僉事10員、從五品鎮撫3員、正七品經曆1員、正八品知事1員,以上各員駐衛城。

總督、參將由朝廷任命,衛指揮使、同知、僉事及鎮撫可世襲,並掌管衛政。其中1人總管衛政,稱軍政掌印,凡撥軍、補軍、替軍、選軍、募軍由其管轄;1人主管練兵;1人主管屯田,稱軍政僉事;1人管京操、巡捕、出哨、軍器和漕運諸雜務,稱現任管事。

金山衛左所、右所、前所、後所駐金山衛,每個所兵力1600餘人,總兵力約7000人;中所1600人守禦鬆江,中前所駐青村鎮,3000餘人,中後所駐守上海長人鄉南彙嘴,3000餘人。

以現在來看,金山衛需要加強一個師,鬆江和南彙嘴需要加強一個師的兵力,還要配備足夠的岸防炮、反登陸地雷、沙灘障礙物、鐵絲網和重機槍,國軍現在金山衛隻有一個連的兵力和一個鹽警小隊!

彭小文已經連續第十五封電報催促,老蔣置若罔聞!

(二)

金山衛,是由東海杭州灣進入南京一條必經之路。地圖上,金山衛在南京的東南方向杭州灣水邊上,衛城南門外200米就是海堤——今天的滬杭公路。青龍江,可以逆流而上太湖,掃蘇錫,進南京。

從永樂之後中國自宮焚燒鄭和寶船,徹底封閉海疆之後,中國就從海洋強國變成了海洋侏儒,從那時起,金山衛的重要製高點大金山就沒有設立任何哨所,一切都以陸防為主。

可悲的是,從民國建立到1937年整整26年時間,國軍都沒有在大金山製高點設立哨所,不僅沒有加強海防,連金山衛的防禦都鬆弛的連500年前的明朝都不如!

也許一切國防建設無不跟國家領袖的軍事思想有密切關係,老蔣為了統一南北不惜拋棄孫中山“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北伐主張,轉而投靠美德英日成為依仗列強勢力爭奪地盤的新軍閥,讓北伐大業淪為軍閥混戰,而且蔣先生無意防禦沿海和列強入侵,他一直強調“攘外必先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