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滲透打擊(1 / 3)

(一)

對於日軍來說,隻要有部隊占領了登陸場並建立起支撐點,後續部隊通過將會是很快的,前兩個波次登陸的戰鬥步兵居多,第三第四波次就開始將工兵和各種物資運送上岸,晚上戰鬥步兵休息和警戒,但是將近3000人的工兵就開始了忙碌的工作。

如同打籃球大家都更喜歡玩組織後衛和得分後衛的角色,對於大前鋒這樣積極防守破壞和搶藍板的藍領苦力角色不感興趣,踢足球的時候大家都喜歡玩前鋒前衛,穿針引線攻城拔寨,道理一樣,所以在軍隊來說,人們也是喜歡戰鬥兵的角色,對於工兵、後勤兵等都認為是非主力兵種。

然而日軍戰鬥力強悍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有一支強悍戰鬥力的工兵為戰鬥兵服務!

從國軍的工兵配置來說,每個乙種師配備的工兵單位是才是一個營,甲種師是兩個營,對於當時有旅一級配置的乙種師來說,兩旅四團十二個營,是一個工兵營為十二個戰鬥兵營以及炮兵營、總部提供服務,對於甲種師三旅九團二十七個營的規模來說,一個工兵營要為十四個戰鬥兵營以及更多的團部旅部師部提供服務。

再看日軍,日軍一個三聯隊師團所配備的工兵單位,是一個聯隊,並且是機械化單位,前麵《蘭徹斯特》一節有提到,從輜重後勤的對比來看,日軍的後勤能力和支援能力是國軍的十六倍之多!

看下第一天的登陸,日軍雖然沒有重炮兵、騎兵以及坦克登陸,但是第一天上岸的一萬兩三千人中有3000名工兵,支援比例依舊是按照一個師團配置一個聯隊進行的。

三千多工兵在戰鬥步兵的保護下迅速分成三隊,第一隊進行工程偵察以防止有可能的敵襲,第二隊準備物資和進行道路掃清施工,第三隊迅速構築指揮所、通訊樞紐和給水站。

開辟通路的方向有兩個,第一個是從日軍登陸船隻的卸泊地點開始的這一片沼澤地,第二個就是從目前穩固住的登陸場通往預備進攻地點路上,恢複那些被破壞的道路和橋梁。

由於需要盡可能多地運輸戰鬥兵和槍支彈藥,無法搭載日軍登陸所需的全部物資材料,日軍已經登陸的工兵聯隊長山崎左治大佐指揮工兵進入村莊進行收集,不過他得到的消息讓他非常失望,也讓他感覺到對手對工兵的重視程度同樣非常高。

彭小文實際上隻用了兩天的時間就驅散了村民,而那些村民逃走時候也就帶了衣物被子和一些值錢的小件,接下來彭小文命令,搜集村子裏的門板、桌子、棺材、箱子等等一切能夠用於戰場工事的木製物件,能帶走的裝車帶走,構築陣地時候,棺材和木箱子裝上土當作掩體,別說鬼子小口徑的三八大蓋,就是重機槍子彈都打不透!而且那東西裝上炸藥,就是個巨大的炸藥包!用防潮物包裹上炸藥包,裝進木頭箱子裏,裝好引爆裝置計算好爆炸時間從上遊扔進水裏,對付鬼子渡河,可以當成威力強大的“土水雷”,這些實際上都是當年老八路的發明,國軍一般都看不起這些玩意,但是吳克仁警告手下的士兵和將校,一切隻要能弄死小鬼子的,都是好玩意!

還有個陰狠的招數,就是在村子的曬穀場上都埋設地雷,因為他知道日軍的習慣,吃飯時候一般都是要找個開闊平整的地方集體用餐,這也是一種集體精神和士氣的體現,中午和晚上時候日軍好幾個中隊都吃可虧,這個時候總不能為了吃頓飯讓工兵去排雷吧,於是日軍隻好放棄這個集體用餐的習慣,以方便為原則,結果整個搞的亂七八糟。

能用上的都被帶走了,沿河道的村子裏漁船漁網村民大部分都帶走了,帶不走的一些破船也被彭小文命令沉到水裏,總之隻要來得及的,都不能給鬼子用上!

山崎左治大佐看到無法獲得現成的物資,隻得吩咐工兵使用工具伐取樹木,砍伐樹枝,幹這個活雖然比拿現成的消耗更多體力,但是卻是不得已而為之,將樹枝紮成小捆,投放到沼澤地上,本來水隻是淹沒腳踝也不算太深,一個個小捆的樹枝扔進去排成一米五左右的寬度,這樣就形成了一條道路的基礎,雖然簡單,但是這個辦法已經大大提高接下來日軍通過沼澤地的速度,江南地帶樹木茂密,這樣也算是就地取材,日軍工兵從下午忙到晚上,已經鋪出了三條這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