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宜興作戰開始之前,張師爺就已經推算到,蘇州被攻陷之後,必然有部隊不能及時從陸地方向撤出,那麼太湖裏的東洞庭山和西洞庭山,一定有中國軍隊撤下來的殘兵存在!如果在打擊日軍的同時,能夠為長官部進行圍殲第十六師團秘密部署爭取時間,同時還能營救出太湖孤島上的中國軍隊,那麼彭小文的太湖連續轉戰,就可以稱為一個“一石三鳥”的完美計劃。
按照張師爺的理論,一次行動如果能夠順利達成一個目標,那這次行動就是一次成功的行動,如果一次行動能夠達到兩個目標,也就是“一箭雙雕”,那這次行動無疑是一次卓越的行動;如果一次行動能夠達到三個目標,也就是“一石三鳥”,那這次行動必然是一次完美的行動!而我們所有的行動計劃和方案,底線是確保成功,然後就是爭取讓它成為“卓越”和“完美”的行動。
偵察結果報告回來,東西洞庭山上果然有大量殘餘部隊,而且更加讓彭小文意外的是,從太湖的各島嶼救出來的這支殘餘部隊,居然是從上海撤下來的六十七軍殘餘部隊!
吳克仁將軍還活著!根據他們說,六十七軍吳軍長人等和彭小文在上海租界分手之後,在吳江和蘇州彙攏了部隊,十多天的休整,而且以“血戰鬆江”、“血戰蘇州河”而打響知名度的六十七軍,在蘇州進行了補充,連同新兵以及失散部隊的散兵遊勇,六十七軍現在已經又恢複到了2000多人的規模,蘇州攻陷之後,不少部隊不能及時從陸路撤退,便從水路撤退到了太湖裏的幾個島嶼上,算起來,散落到這裏的部隊,居然有5000人之多!
從蘇州、吳江等地撤下來集結,等待無錫方麵救援的這些部隊,居然有將近5000人馬!彭小文不禁喜出望外!不光是營救了中國軍隊,而且還是跟自己有非常深的淵源的老部隊!這個5000人的武裝,對於彭小文,那可是意外收獲!三戰之後,彭小文的部隊打的隻有100人上下,而且彈藥也基本消耗一空,現在憑空增添了這麼多的生力軍,肯定是個好事情。
要知道,自己的六十七軍108師副參謀長兼“虎賁”獨立團團長的職務,並沒有被撤掉,六十七軍雖然隻剩下不到1000人,但是另外那些打散的部隊,先收編起來再說,雖說趁火打劫收編人家的部隊這詩歌不地道的事情,但是危急時刻,管不了那麼多了!無論以後是不是把彭小文從六十七軍中免去職務,至少,我們拯救了5000人的中國士兵,那可都是中國的國防力量!
當然喜出望外的不僅僅是彭小文,六十七軍的上上下下象過年一樣歡慶!彭小文還活著!是彭小文過來救我們來了!吳克仁將軍重傷剛愈,聽到消息簡直不敢相信,居然意外地在這裏跟老部隊會合了,這都是我們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們啊!上海一別,恍如隔世,故人重逢,大家無不喜極而泣!
吳軍長重傷初愈,他這段時間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彭小文的情況,聽到彭小文說到現在整個老獨立團隻剩下八個人了,吳軍長這個鐵打的漢子也不禁眼淚汪汪。
關於崇明大屠殺的事情,吳軍長是從電台上知道的消息,六十七軍的新老弟兄們現在都是義憤填膺,恨不得和日本鬼子拚命,最好是能把他們殺個精光。
按照張師爺的囑咐,彭小文還是以一個江湖散人民間高手的那個黑旗幫的傳說介紹了自己的這個師爺。
在宜興打完之後,張師爺安排了一係列的日軍一旦牽製和襲擾作戰,一戰宜興、再戰新安、三戰蘇州,連續打了日軍幾個措手不及,通過與“小諸葛”白崇禧的默契配合,彭小文和長官部電報上搞來搞去,讓日軍指揮部來來回回的分析,日軍暈頭轉向,搞不清楚彭小文的真實意圖!
連續轉戰襲擾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故意牽引日軍的視線,5000多人,要全部營救出去,那是需要時間的!而且越快越好,如果日軍把無錫和沿太湖的城市攻下之後騰出手來,甚至他們發現那些太湖裏的小島裏躲藏的國軍殘兵的真正人數,那這些國軍就隻有死路一條了。
彭小文的部隊在太湖裏一通折騰,一個星期的時間,連續轉戰襲擾,搞的日軍雞飛狗跳,物資大量消耗,而且對於這個象泥鰍一樣,抓不著逮不住的部隊,除了頭疼和痛罵之外,一點辦法都沒有!打完蘇州之後,彭小文的部隊突然調頭南下,按照原訂,從東西洞庭山接出撤退下來最後一批的國軍殘餘部隊,從馬山登陸,進入無錫,按照提前的計劃,從陸路撤回南京。
而此時,日軍指揮部仍然不願意相信彭小文已經撤進了無錫的消息,不會啊,他不是要打湖州後勤基地嗎?種種情報都顯示他一定會來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
(二)
12月15號,日軍後續部隊在上海登陸,一路向錫澄線開拔過來,20萬日軍援兵到達上海之後,日軍在這一地區的總兵力將達到恐怖的40萬人之多!
凇滬會戰開始後,雙方不斷向戰場上增加和投入兵力,對於蔣介石和第三戰區長官部來說都非常清醒,80多個師70多萬人,對付日軍20萬人,打了三個多月,最終還是丟了上海,現在日軍總兵力達到了40萬人之多,而且在10天內,就將陸續從正麵陣地強攻無錫和江陰要塞!不管是無錫,還是江陰要塞,肯定是守不住的!
無錫、江陰、常州、南京連同南京的外圍陣地,這幾個地區起到的作用,也隻能是多拖住日軍一段時間,使得國民政府完成遷都,使得國軍有時間在武漢地區進行部署和集結動員,在南京徹底擊潰日軍反敗為勝,始終是不現實的事情,因此南京保衛戰的意義,從戰略價值上,就是為了下一次更大規模的“武漢會戰”爭取盡可能充分的時間!
邊打邊退,在每一次作戰中對日軍造成殺傷,凇滬會戰階段,國軍動員了80個師70多萬人,截止到目前,上海、昆山、蘇州、嘉興、杭州、湖州、廣德、宣城等城市和華東大片土地都已經淪陷,吳福線上的軍隊也已經開始邊打邊撤,向無錫和江陰沿線集結。
70萬國軍部隊,撤出上海時候傷亡15萬多人,現在又打了一個月時間,戰場傷亡已經超過了20萬!而且由於後勤、衛生、藥品以及食物方麵的問題,戰場上居然出現了大麵積的發燒症狀,將近15萬人由於生病而被迫退出戰鬥,轉移向武漢,非戰鬥性減員的數量幾乎達到了戰鬥減員的四分之三,而且這15萬人向武漢的轉移,至少安排了5萬人進行護送和服務,也就是說,現在南京保衛戰,實際上國軍可以調動的部隊,從上海撤下來的部隊,能夠使用的隻有不到30萬!再加上六個川軍師和十個預備師,以及南京衛戍部隊和憲兵團,防守南京的全部力量,也隻有45萬左右,和日軍總兵力懸殊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