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蚌埠距離阜陽不算遠,也就是100公裏左右的路程,二月底三月初的時候,是初春,淮河南岸已經有了青草的綠意,而現在的季節皖北的殘雪依舊未消融,秦嶺淮河是中國的氣候分界帶,一河隔斷冬春。
從蚌埠到阜陽,中間要經過壽春和穎上,壽春那是三國時期袁術的都城,穎上那是“春秋第一相”管仲的家鄉,向南不遠就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向北就是撚軍起事的地方。
啊!古戰場!和平時代的糧倉,動蕩時代的戰場,這就是曆朝曆代的淮河,曆朝曆代的安徽,從春秋到戰國,從兩晉到三國,仿佛鐵甲戰馬很快就要從身邊經過,轟鳴的馬蹄如戰鼓,譜寫出無數傳奇。
除了皖北的五個縣之外,張師爺另外還選擇了一個基地!
蚌埠緊靠淮河,此處向東百餘裏就是洪澤湖,洪澤湖與蚌埠之間還有花園湖、女山湖、七裏湖,除了皖北基地,張師爺還讓鎖三江、嶽水杭也趁機在此找一處落腳之地。
這裏是淮河下遊,魚米之鄉,如果吳軍長在皖北建立陸上基地,鎖三江、嶽水杭在這裏建立起一塊近水的基地,東西有淮河、渦河連通,對於自己的第112師來說,等於多了兩支絕對可靠的友軍,在安徽和江蘇之間可進可退,縱然是日後要跟隨部隊退出安徽,這兩支隊伍也可以自己在敵後逐漸發展和壯大自己。
(二)
同一時期,在南京淪陷後不久,日本連續發布兩條聲明,聲稱“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為談判對象,期待能與帝國真誠合作的新政權合作和調整兩國邦交......”兩國交戰,不僅不宣戰,而且居然否認交戰國政府的存在,驕橫之極,這在人類曆史上是罕見的。
日軍要摧毀中國抵抗的信心,有兩個企圖,一是攻陷國民政府首都,逼迫中國投降,二是圍殲中國的主力軍隊,使中國喪失抵抗能力。
南京已經被攻陷,現在的陪都雖然是重慶,當時國民政府行政中心都設在武漢,眾多物資、人員都在通過武漢向重慶通過長江進行輸送,在攻克上海和南京之後,日軍的下一個攻擊方向,自然是武漢!
目前的日軍無論是沿長江攻擊武漢,還是從平漢路南下攻擊武漢,都存在一個心腹大患,就是第五戰區的徐州。
從戰略地理上分析,徐州是津浦鐵路和隴海鐵路的交叉點,無論日軍是從平漢向南打,還是沿長江向西打,哪怕是兩路夾擊,這裏的中國軍隊隨時都能出擊並切斷日軍的後勤交通線,就是不打大會戰,今天打你個輜重隊,明天燒你個倉庫,那日軍也受不了!
實際上抗戰期間太祖要求新四軍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在蘇北和蘇南建立根據地,也是出於這種戰略考慮,守著交通線,不愁吃和穿!
之所以說徐州和兩淮是兵家必爭之地,以及得中原者得天下,原因就在這裏!
日軍要打武漢,就必須要打徐州,嚴格意義上來說,徐州丟失,武漢重鎮以及長江天險也就基本上就gameover了,如同淮海戰役結束,國共勝敗已定!
徐州南北分別是黃河和長江兩道天險,而現在,兩道天險全部丟失,徐州要守的住,真的很難!
(三)
南京淪陷之後,日軍將第16師團部署於南京、第101師團部署於上海、第9師團部署於蘇州、第6師團部署於蕪湖、第3師團部署於鎮江、第1、2後備兵團部署在嘉興,天穀支隊部署於揚州,第13師團在南京和浦口淪陷後一周即攻克滁州。
整個抗日戰場已經分成南、北兩個戰場,南線日軍13師團虎視耽耽試圖奪取蚌埠,渡過淮河,北線日軍的作戰計劃是,第5師團從青島向山東臨沂進發,同時第10師團沿津浦路南下,兩師團在台兒莊會合。
徐州會戰一觸即發,但是現在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第107師、第108師和彭小文的第112師根本就沒有恢複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