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緊鑼密鼓(1 / 3)

(一)

彭小文並沒有把握現在日軍所采取的作戰方案是否依然如故,雖然曆史仍然沿著大方向推進,不過細節方麵的確變化頗多。

但是彭小文知道,作戰為什麼要研究戰史,首先就是要研究那些戰略要地,10年之內,徐州周邊打了兩次大戰,中日徐州會戰還有國共淮海大戰,裝備、兵力和戰術不同,但是重兵爭奪的,依舊是那幾個耳熟能詳的地點,蕭縣,宿州的碾莊,不管誰打徐州,以及采用什麼樣的具體戰鬥方案,到底是坑道掘進,還是步炮協同步坦協同,戰略要地的爭奪是首當其衝的。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以戰爭為核心,但是任何軍事行動都不是一直打,而且打打停停,在克勞塞維茨的理論中,戰鬥一停歇下來要做的事情無外三樣,行軍、宿營和給養補充,而且這三條和戰鬥本身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概念,地形,克勞塞維茨用了一個名詞,叫做“國土鎖鑰”,用他的話來解釋,就是“不加以占領就不敢深入推進的位置”。

前麵分析過,日軍的作戰計劃是迅速鯨吞中國,在他們的整體計劃中,“戰略要地”就是中國所有工業重鎮和通商口岸,因為日本能源匱乏,靠“物資和能源輸入”才能發展,當時的中國同樣如此,要想滅亡中國,兩條線,從北向南,從東向西。

打開中國地圖從北向南看海邊,東三省淪陷之後,日軍所占領的沿海城市從上往下,天津、煙台、青島已經被日軍掌握,中段日軍已經占據上海和杭州,控製所有的沿海港口,就還要打下連雲港、廈門、福州、寧波和廣州。

再從東往西看,打掉徐州,連雲港即可輕取,然後再打掉鄭州、武漢、南昌這幾座重鎮,廈門、福州和寧波根本不需要動用重兵。在占領廣州之後南北對進打掉長沙,用一條鐵路把中國的東部切斷,對那些比較富庶和工業發達的經濟區全麵實現占領。

再怎麼打再怎麼調整戰略方案,要想實現鯨吞中國的企圖,都必然要率先占領徐州、鄭州、武漢、廣州,然後再占領南昌和長沙,之所以這些地方都有大會戰,是因為這裏就是克勞塞維茨所說的“國土鎖鑰”、“戰略要地”。

(二)

大戰略布局看完之後,就是逐步細化到先打哪裏後打哪裏。要打武漢就必然先解決徐州和鄭州,這裏也就是《孫子兵法》裏所說的“爭地”,孫子兵法十三章,關於“地”講的最多,孫子兵法總共是5967字,其中《九地》一個章節就是1059字,一章就占了六分之一的篇幅,詳細講述了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汜地、圍地、死地這九種戰略地理環境,比如現在的徐州,無不說其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就是說他的性質是九地之中的“爭地”。

把徐州會戰和淮海戰役拉到一起來對比,徐州會戰中的淮陰、蚌埠、宿州、棗莊、碭山、蕭縣,那是打徐州的“必爭之地”,要打徐州,就必須要打這些地方,首先把位置確定,至於敵人到底以哪裏為主攻,以哪裏為輔助攻擊,那就是具體的戰術的調整。

研究戰略者必然用戰術做輔助,研究戰術者必然用戰略做依托,戰爭中先進的裝備是技術層麵,比如美國稱霸世界一直仰仗的就是戰略轟炸和海洋無敵,但是在沒有這些壓倒性技術優勢的時候,那就隻能靠知天知地,知己知彼,用對等甚至劣勢的裝備通過合理的戰略規劃和戰術規劃放大,把戰爭打成藝術。

穿越過來不帶點壓倒性優勢的武器,這仗仍然是不好打,就像你把蘋果的喬布斯穿越到埃塞俄比亞去,他也不見得能把蘋果公司折騰出來,一個道理。

(三)

虛張聲勢,兵以詐立,日軍自然不會輕易相信,而需要反複進行確認,日軍偵察機報告,在徐州南部,發現淮河以北運河以西地區,有中國軍隊向蚌埠、固鎮方向集結,發現淮河以北運河以東地區,有中國部隊向淮陰方向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