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錯,重武器隻有一輛裝甲列車,但是關鍵問題是,裝甲列車該怎麼使用才能發揮最大威力卻不見得都知道,就像坦克師英國人先發明的,但是到了古德裏安、隆美爾、巴頓和朱可夫的手裏才發揮了大威力。
在台兒莊會戰中,雖然曆史上幾乎很少提到,但是中國方麵的確有一輛裝甲列車參戰,在以“台兒莊戰役”為背景的紀錄片《四萬萬人民》中,可以看到這輛裝甲列車的身影。
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是四大紀錄片導演之一的尤裏斯·伊文思和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他們1938年4月初在抵達中國不久便到達台兒莊進行實地拍攝,甚至有些鏡頭,就是跟隨這部裝甲列車的實戰拍攝。
中國的裝甲列車大多是中原大戰期間從蘇聯進口的,蘇聯和德國也是世界上最重視裝甲列車發展的國家,二戰中德國在“巴巴羅薩”計劃中一次性動用了55列裝甲列車用來進攻,而後主要用這些列車防禦遊擊隊對鐵路的破壞。
德國裝甲列車裝備全世界最多,但並非是裝甲列車戰術用的最好的,蘇軍“伊利亞.穆羅梅茨”號裝甲列車戰鬥曾擊落敵機7架,擊毀敵裝甲列車1列、火炮7門,行程達2500公裏,一直打到法蘭克福,另一輛“烏茲別克斯坦”號裝甲列車一直打到勃蘭登堡。
說裝甲列車是鐵路上的戰列艦絲毫不過分,1945年,斯大林前往波茨坦參加三巨頭會議時,他赴會的“座駕”既非戰艦又非飛機,而是由8節裝甲列車車廂組成的豪華武裝列車。
台兒莊的這列裝甲列車是配置在津浦線上的“雲貴號”(曆史資料中配備在津浦線上的裝甲列車有三輛,一輛長城號配置在北段,另一輛名字暫時沒有查到)。
(二)
“雲貴號”裝甲列車是1926年初經白俄工程人員設計,由津浦路大廠用機車客車及載重40噸的貨車外加7分厚鋼板改製而成的。
列車由8節車廂組成:
第一節為材料車,用平板貨車,不裝甲,放置鋼軌、枕木和一切修路器材,預備鐵路被破壞時立即修複;
第二節為炮台車,用貨車裝甲,共分三層,下層可安裝重炮,中層可安設山炮,上層可安設迫擊炮及重機關槍;
第三節為機槍車,亦用貨車裝甲,在車廂兩旁挖射擊口數處;
第四節為火車頭;
第五節是指揮車廂,用頭等客車裝甲;
六七兩節為機槍車,第八節為炮台車。
第八節後,另掛鐵悶子車一節,步兵兩個排駐守,作為掩護部隊。
鐵悶罐車內附以枕木牆一層,在鐵皮和枕木牆之間實以砂土,以抵禦敵人步槍和機槍之射擊。鐵悶罐車的兩側構成上下兩層槍眼,車上士兵立、跪均可向外射擊;鐵悶罐車的下方還構有四座機槍射擊掩體。
各列車都無門窗設備,第二至八節直接通行,各節列車上還裝有電話機,以資聯係。
車身塗防護色油漆。每一列車配備75mm野炮7門(前炮台車4門,後炮台車3門)、迫擊炮2門(前後炮台車各一門),重機槍24挺(每節機槍車6挺3節共計18挺,每節炮台車1挺兩節共計2挺,鐵悶罐車一節4挺,總計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加上鐵悶罐車,六節戰鬥車廂)。
列車為支隊級別,有大隊長1人,下轄炮兵隊、機關槍隊、掩護步兵分隊和工程隊。
如此龐然大物,難怪當年張大帥得到此物之後“詩興”大發,豪邁地賦詩頌道:“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