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彭小文在致公堂一幹保鏢的簇擁下走出機場,看到一位老人,白發白須,精神矍鑠,象個老神仙,這一定就是那個傳奇的司徒美堂了!
宋子文緊走幾乎,對彭小文說道:“小文,身體恢複的如何?”
彭小文敬了個禮,道:“多謝宋先生關心,好多了!”
宋子文道:“不用見外,來來,我跟你引薦一下,這位就是司徒老先生!”
彭小文立正敬禮,道:“司徒老前輩好!”
司徒美堂拱了拱手,道:“彭將軍果然是少年英雄啊!好!好!”
彭小文道:“司徒老前輩在異域外邦維護我中華民族的氣節和尊嚴,傾力支持孫先生革命事業,現在又全身心支持民族抗戰事業,司徒老前輩才是我中華民族的真正英雄,在老前輩的麵前,英雄二字晚輩愧不敢當!”
司徒美堂道:“能當!能當!老夫說你能當的起!你就一定能當得起!多少年了,老夫還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心潮澎湃!”
三個人,司徒美堂70歲,宋子文44歲,彭小文24歲。三個人象革命同誌一樣把手握在一起,就為了彭小文的這番話,在最黑暗最黑暗的時候,這個年輕人依舊胸懷壯誌,俯覽天下!
宋子文看了看彭小文就一個人,問道:“小文,那個女記者呢?”
彭小文道:“到了舊金山就分開了,她有事情要忙。”
艾華要回雜誌社,同時還要幫助彭小文去聯絡一些要人,彭小文輕描淡寫了一下,沒有詳細講。
司徒美堂問道:“女記者?怎麼從來沒有聽子文你講起啊?哪個報社的,《中央日報》還是《大公報》?”
宋子文道:“司徒老前輩,是美國人,《時代》周刊的,當時徐州會戰時候寫過小文的專訪,這次她主動提出要幫助小文聯絡一些美國的新聞媒體,想通過新聞界的力量促動美國政府。”
司徒美堂停住了腳步,問道:“是那個筆名叫做Apple的女記者?”
彭小文道:“正是,司徒老前輩,您也聽說過她?”
宋子文說道:“《時代》周刊關於你在徐州會戰中的表現,那報道寫得是相當精彩,整個美國的華人估計人手一份,你彭小文現在可是名人啊!”
司徒美堂看了宋子文一眼,顯然宋子文也不清楚Apple的底細,這看起來,彭小文也不知道。
司徒美堂說道:“彭將軍,老夫也不跟你見外,就喊你一聲賢侄,來,賢侄上車,回去說話!子文,來,一起!”
司徒美堂70歲,1868年生於廣東開平,1880年12歲來到美國謀生,他有這一般華人都沒有的經曆,屈辱!痛苦!17歲加入致公堂,拜堂盟誓,要讓中國人“忠心義氣、團結互助”!53年,他靠著膽色靠著智慧在美國打出了一片華人的江湖,他也隻是打出了“鋤強扶弱、除暴安良”!而現在,這個小夥子,他說要讓中國民族實現偉大複興,他說,千秋霸業!24歲,當年自己正在叱吒江湖,縱橫美國!
宋子文44歲,他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繼入美國哈佛大學經濟係,博士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3歲他接受盛宣懷的邀請回國就職,他想要經濟自強,想要實業救國,1923年他29歲,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1927年蔣介石與宋家政治聯姻,宋子文聯合美國財團和江浙財團促成蔣介石複出,他的心裏也有夢想,偉大的中國,強盛的漢唐!
漢唐!每一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輝煌!偉大複興,每一個中國人從未停止的渴望!
(二)
一上車,宋子文就說道:“小文,新加坡那邊已經有消息了,你在新加坡讓南僑總會籌備的第一批裝備已經運抵國內,現在已經往陳光和邱清泉那裏送了!不過小文,我搞不清楚,你要那個東西到底是做什麼用處的?”
司徒美堂也疑惑地問道:“賢侄,我正想問你這個事情,你從南僑總會那裏采購那麼多自行車幹什麼?這自行車也能打仗用?”
中國的抗戰中實際上也沒有太多的自行車裝備給正規軍的記錄,除了記載過宋哲元的一支自行車部隊,自行車、衝鋒槍、大刀、手榴彈,但是後麵就沒有記載過了。
敵後戰場上,隻是看到過日偽軍的“便衣隊”以及八路軍“武工隊”有小隊伍騎著自行車作戰。似乎自行車和“正麵戰場”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實際上,自行車在戰場上能夠發揮多大作用,可能很多人都忽視了,我也沒見到穿越題材的小說有這樣的裝備,咱們就把這個自行車率先裝備上吧!
美國軍史學家鮑爾加爾森說過:“自行車便於維護,能夠悄無聲息地深入敵境,外表樸實的自行車在曆經多次戰火後,以優異的表現證明了自身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武器。”
彭小文笑了一下,說道:“司徒老前輩,宋先生,你們有所不知,在這個時代自行車可是提高部隊速度的好東西啊!”
接著彭小文娓娓道來,他說道:“1898年美西戰爭,美國陸軍第25步兵團,憑借“鐵馬”神速,搶先奪取古巴南部重鎮聖地亞哥的門戶愛爾坎尼要塞。這個部隊做過自行車專業訓練,34天連續行軍達到了3000公裏。”
宋子文道:“這麼厲害啊!”
彭小文接著說:“在歐戰(一戰)時期,法國和比利時自行車部隊總計達到了15萬人,英國遠征軍自行車部隊達到了10萬人,德國陸軍達到12萬5千人,稍晚進入歐洲戰場的美國也有2萬9千輛自行車參戰,意大利把馬克沁重機槍裝到了縱列雙座自行車上當做“機槍戰車”使用,美國甚至有“自行車化學戰”部隊。”
(三)
插曲一下,講幾個經典的自行車部隊的戰例:
1936年,德國每個步兵團有一個自行車大隊,編製195人,配屬9挺輕機槍,2挺重機槍和3門50毫米迫擊炮,實施偵察、巡邏,或者作為戰術分隊實施機動作戰。叫做“多用途騎兵部隊”。
1940年,德國入侵挪威,由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形不適合大規模坦克作戰,於是在挪威狹窄結冰的山間公路,德軍裝甲車與自行車混編前進。德國自行車部隊被軍史學家稱:“擊敗挪威軍隊的主力”。
1939年10月5日,希特勒在華沙檢閱侵波德軍,受閱部隊最前方的就是自行車部隊方陣。整個推算下來,二戰期間德國裝備部隊的自行車不少於100萬輛。
不僅德國在用,盟軍也在用。1942年2月,英國在法國北部空投一支傘兵突擊隊,這支突擊隊空降之後,展開一起空投下來的折疊自行車,悄無聲息地突襲了德國的“烏爾茲堡”防空引導雷達戰,僅傷亡1人安全撤離,這就是著名的“奇襲布魯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