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嶺南地區一直是中國各朝代的中央政權視為“蠻夷”的地區,都是流放官員和犯人的地區,道路崎嶇,但是中央政權從來不會因為道路難行而放棄對此地的控製。
公元前221年六國平定,秦始皇派出兩支部隊,一支部隊北伐匈奴,另一支部隊南征“百越”,我們耳熟能詳的是北方的萬裏長城,秦將戰國長城串接在一起,不過秦朝還有兩個浩大的工程,都是為了解決部隊的後勤補充問題,北方的“直道”和南方的“靈渠”。這也是古代運輸裝備中“南船北馬”的出處。
靈渠與都江堰、鄭國渠並名,溝通了湘江和漓江,如此可以從鹹陽登船可以一路南下抵達廣州,用船運輸軍糧,比用戰馬運輸節約了很多倍。4年時間修通靈渠,之後秦朝平定南方,增設桂林、南海(廣州)、象郡(越南)三郡。後勤線和行軍投送線路,一定意義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到了唐朝之後,為了讓楊貴妃吃到新鮮的荔枝,開辟了從廣州到惠州的“荔枝道”,從羅浮山采摘新鮮的荔枝,每個驛站更換快馬,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個時候,船運解決大宗運輸和投遞,而馬匹則解決速度問題,馬匹與船運的結合開始實施。
也正是這條“荔枝道”,成就了一個著名的戰例,唐末黃巢農民起義,從公元875年,近100萬起義軍從福建經潮州、陸豐、海豐、惠陽,一麵行軍作戰,一麵架橋修路,終於在四年之後,公元879年將道路開通到惠州,當年起義軍攻占廣州。由此可見惠州對廣州的重要性。
唐朝的“荔枝道”就已經寬度達到五軌(5.97米),可容兩車對行。經過宋、明、清三個時期的建設,到了民國,惠州率先建設的惠州平山公路,是廣東大陸地區第一條公路,至1937年底止,全省已築公路538條14518公裏。每百平方公裏有公路6.5公裏。公路長度和密度都居全國首位。
10月13日,武漢會戰已經演變成武廣會戰,日軍第21軍在海軍第5艦隊的掩護下全麵登陸,廣闊的大亞灣沿線,日軍從三個登陸場登陸三個師團主力,人數達到7萬多人,其中戰馬2萬5千多匹,也就是向充分利用嶺南地區的公路優勢。
首先摧毀日軍三灶島機場,然後夜襲日軍登陸部隊,這是敲山震虎,日軍整個10月13日雖然大量登陸但是未敢向縱深推進,那個惡魔可不是好惹的,日軍的小股部隊搜索前進,大部隊等到坦克、汽車到位之後,準備打下惠州,高速推進。那個惡魔的缺陷就在於他沒有絕對實力,憑借戰術能夠取得一時之強,但是裝備,中國人缺的是裝備!
(二)
就是10月12日氣勢洶洶地打了一個晚上,10月13日白天不動,晚上日軍瞪大了眼睛等了一夜,還是沒有看到偷襲,這個惡魔又在搞什麼鬼?
10月14日白天,日軍按照原定計劃開始向惠州發起攻擊,飛機坦克大炮一起出動。
轟炸惠州的飛機繼續遭到頑強抵抗,高射炮部隊分散設置,按照每個連4挺高射機槍,總共12個連,每個連預設兩個到三個機動陣地,另外彭小文調集了100多挺輕機槍占據山頭和高地,作為固定陣地,在惠州周邊組織了密集的防空網。
日軍海上轟炸機群一天之內出動四次,總計出動120多架次,除了第一次是針對惠州城防進行轟炸,後麵三次全部都是與防空部隊直接交鋒作戰,台北機場向惠州派出三波空軍,也是針對防空部隊進行作戰,每波次飛機達到了50架之多,全天日軍投入轟炸機和戰鬥機270架次,密度已經達到了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