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大地風雲 二百零一 外虜內寇(1 / 3)

崇禎十年皇帝要求江南緊急運餉的命令,被朱斌和曹桓二人聯手頂了回去。麵對曹桓的密折,崇禎沉思良久,忽然麵露怒容:

“江南朝廷富裕之地,焉能無銀?曹桓與朱由斌有殺師之仇,對朕又忠心耿耿,此必然是受到朱由斌脅迫,難道朕少了他朱由斌,就滅不得賊寇,定不了天下了嗎?”

其後,崇禎再次拿出內帑,交熊文燦十萬人六月餉銀,以安張獻忠等人之心,但這個時候的崇禎,卻在心裏對朱斌的猜忌又多了了幾分……

而隨著餉銀的到位,張獻忠看起來似乎本分了不少。

張獻忠、劉國能的投降引起了連鎖反應,混十萬馬進忠、射塌天李萬慶、曹操羅汝才、過天星惠登相、整世王王國寧、托天王常國安、十反王楊友賢、小秦王王光恩等部叛軍陸續投降,湖廣、河南的心腹之患一下子得以平息。

到了崇禎十一年的時候,朝廷局勢似乎得到了進一步的緩解,甚至麵臨著大好的局麵。

原來就在張獻忠投降的時候,五省總督洪承疇、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陝西全力圍剿李自成、過天星等部賊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賊軍接連受到挫折,幾乎近於瓦解。

李自成為了擺脫重壓,與殘存的六隊、祁總管等部合計三千人馬,由陽平關、白水江逃往四川。洪承疇命令陝西軍隊追擊,四川軍隊堵截,經過幾次激戰,祁總管投降,六隊損失殆盡,李自成僅一千人馬出川,進入漢中的深山密林。

闖賊李自成不甘心失敗,走出深山密林,企圖進入河南,與尚未投降的革裏眼、左金王、老回回等部會合,因此必須從潼關突圍。

洪承疇獲悉這一動向,命令孫傳廷在潼關南原布置埋伏,不讓一人一馬得以逃脫;又派曹變蛟從後麵追趕。李自成邊戰邊退,在潼關南原遭遇埋伏,陣腳大亂,全軍覆沒。狼狽的李自成丟棄妻女,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人策馬逃往商洛山中。

眼看著剿匪一步步順利實施,賊軍已被逼得無路可走。可是崇禎卻還深陷在了一個問題裏,“虜”與“寇”――外患與內憂困擾著崇禎。十一年五月初三日,他在中極殿召見大臣,要他們就這一問題出謀劃策。他的擔憂概括為八個字:“剿兵難撤,敵國生心。”也就是說,如何兼顧安內與攘外?

楊嗣昌第一個表達出了這的觀點,他認為就算強盛如光武帝者,為了穩定國內局勢,這位皇帝力排眾議,接受五官中郎將耿國的建議,接受匈奴單於的議和請求,實現了北方邊境的安寧。楊嗣昌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主張與清朝議和,爭取時間全力從事“安內”。

在他的授意之下,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太監高起潛派出一名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清朝方麵試探口風,受到清朝方麵的禮遇。

皇太極表示,如果確實能夠議和,他願意撤兵東歸。楊嗣昌接到方一藻、高起潛的報告,向崇禎彙報:既然對方有意議和,不妨請他們在寧遠談判,這樣就不至於每年都有京師畿輔的岌岌之危,可以騰出手來平定“流寇”。因此請求皇帝準許方一藻、高起潛在談判中可以“便宜從事”,這一要求得到了朱由檢的默許。

使者周元忠回到寧遠,帶回皇太極寫給總督太監高起潛的一封信,信中說,同意和談,如果不能達成協議,“夏秋必有舉動”。方一藻在給楊嗣昌的私人信函中,極力主張“和議消禍”。

楊嗣昌隨後向崇禎報告了這一情況,並且強調指出,假如有人用計謀使滿洲鐵騎三年不來,那麼中原內亂早已平定了。按照自己的意思,用議和爭取邊關三年沒有戰事,以集中全部精力平定內亂。

一接到朝廷居然與金虜議和的消息,朝野上下亂成了一團,紛紛指責楊嗣昌通敵賣國。儒臣黃道周反對最為激烈,毫無商量餘地,認為必不可議和,議和必不可能成功,即使成功必不可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