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捷的消息,迅速傳遍天下,江南軍百勝之師,讓朝野為之震動。百姓們歡欣鼓舞,官員心裏卻是慶幸和苦澀交雜。慶幸的是清軍的攻勢終於被遏製住了,山東怎麼眼他們並不關心,他們最關心的是京師總算得到了暫時的太平!
而讓他們苦澀的,卻是朱由斌這麼好好的一位良將,生生將自己獨立於朝廷之外。雖然聖上已經給了他“武英王”的封號,但大臣們心裏都知道,朱由斌這位江南之王,卻從此後再也不會和朝廷一條心了……而那位崇禎皇帝,心裏又會怎麼想呢……
崇禎十二年三月,朝廷下旨,加朱由斌為驍騎大將軍,並在朱由斌的“武英王”前加了“忠勇”二字,是為“忠勇武英王”,可是不管是什麼樣的封號,對朱斌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而吳三桂出兵截殺多爾袞的消息也迅速傳到了朝廷,這讓朝廷上下大大鬆了一口氣,咱這大明,可不是隻有你武英王一個人能打仗,咱還有關寧軍在,還有吳三桂在呢,這吳三桂一樣也是大明的良將,這關寧軍一樣也是百勝之師!
是月,崇禎親賜“儒門出將,父子元戎”八字,又竭盡全力籌集了一批軍餉,送往寧遠,以示朝廷對吳三桂特別的恩寵……
而有賞必定有罰,為了追究此次清軍大舉內侵,致使盧象升死節,濟南遭到強勢攻擊,卻除江南軍外無一兵一卒救援的罪責,崇禎命他的寵臣楊嗣昌負責評議“文武諸臣失事罪”,追窮清兵入口以來各地守官的責任。
楊嗣昌十分賣力,詳細列出五等罪:守邊失機、殘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帥、縱敵出塞,然後按罪抓人,大興刑獄,共殺包括巡撫、總兵、總監在內的官員三十六名,而他這位最重要的廷中指揮者,則沒有任何責任。一時間朝野大嘩。
清軍的威脅暫時過去了,可大明王朝的衰弱,卻已成為了無法避免的事情……
楊嗣昌不閑著,於這一年出了個主意,從各鎮邊兵中抽練精兵,經過精密計算,數目可達七十餘萬。崇禎很滿意這個數字,覺得手中如果真有七十多萬虎狼之兵,平賊平虜就應該有足夠的把握。
但是,說話容易,行事極難。練兵七十萬,軍餉哪裏出。崇禎十年時加派“剿餉”稅,本來是一年的暫征,現在根本未停,又多出一筆龐大開支。
楊嗣昌自然有辦法,增派“練餉”。很快搜刮到七百多萬兩白銀。而這些不顧朝廷之根本弄到的銀子,絕大多數打了水漂,各地將領、官員玩命虛報兵員數字,無非是借名搜刮斂財,沒有幾個銀子真正用於練兵。
而更壞的後果,橫征暴斂使得饑民雪上加霜,紛紛拋荒田地逃散。如此,精兵沒練成,更多的農民逃亡,不少人加入賊軍,使得流寇的聲勢又重新大振起來……
清兵進犯的壓力減弱後,朝廷注意力開始轉向在穀城附近“就撫”的張獻忠等部,並在暗中調兵遣將,準備一勞永逸解決掉這群人。
誰想到張獻忠大奸大滑之人,在大明軍內多有耳目,他居然來個先發製人,在崇禎十二年五月重新造反,攻占了穀城縣城。羅汝才等部聞訊響應,幾路合軍,打下房縣。惟一可幸的是,均州一帶投降官軍的王光恩等五部首領恥於反複,歃血為盟,效忠朝廷,這才保證了均州的安全。
收受張獻忠無數金銀財寶的熊文燦聽說賊軍複反,五雷轟頂,慌忙派左良玉部自襄陽出發而殺向房縣。
而左良玉指揮的明軍糧食供應匱乏,一路上除殺馬外,不得不采摘野果充饑。明軍苦行軍十天抵達房縣,在播箕寨正落入張獻忠的埋伏圈,一萬多人被打死。左良玉命大,僅帶千把人逃出。均州部分早先“投降”的農民軍聞官軍敗訊,除王光恩一人外,餘者勁皆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