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才虎將——陶 勇(1 / 3)

陶勇(1912~1967) ,曾用名張道庸。安徽省霍丘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商南起義,任紅軍遊擊隊班長、排長、連長。1930年任紅1軍連長。1931年任鄂豫皖邊政治保衛局保衛隊隊長,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在紅4軍第12師35團任副連長、連長、副營長。參加了鞏固發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曆次反“圍剿”作戰。後任紅四方麵軍第10師28團營長、副團長、團長,參加西征入川和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各次反“圍攻”和進攻戰役。1935年參加長征。1936年任紅9軍教導師師長,後任紅9軍第27師第81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參謀長、第2支隊第4團團長、新四軍蘇皖支隊支隊長兼政治委員。1940年任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黃橋決戰。1941年任新四軍第1師第3旅旅長兼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1945年任蘇浙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曆任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1師副師長、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23軍軍長。率部參加蘇中七戰七捷和華東戰場魯南、孟良崮等多次重要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第九兵團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九兵團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陶勇是安徽省霍丘縣人,出生在大別山腳下一個小鎮,祖輩幾代都是務農,陶勇的出生,給這個貧窮的家庭帶來了歡樂。

陶勇的父親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莊稼人,終年在田裏勞作,積勞成疾。陶勇的母親是一個善良而開朗的農家婦女,一生含辛茹苦,為地主家幹活。在陶勇童年的記憶裏,母親常常是寒冬臘月為地主家洗衣服,依靠凍得通紅的雙手,操持著一家的生活。因此,在幼小的心靈裏,陶勇就渴望著天下所有的窮人都能過上好日子,都能不再被地主奴役。

農民革命運動風起雲湧,不斷從山那邊傳消息,共產黨組織的赤衛隊是農民自己的隊伍,分田分地打土豪,老百姓將要當家作主人。陶勇覺得,窮人期盼的好日子就要來了。

當土地革命高潮席卷到家鄉霍丘縣時,陶勇率領農民赤衛隊與大地主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那震撼人心的農民革命給了陶勇無窮的力量,農民要想翻身求解放,隻有拿起槍杆子,不怕流血犧牲。

一個農村的放牛娃,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伴隨著中國革命坎坷的征程,無論以後的鬥爭多麼困難,多麼危險,他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1931年11月7日,紅四方麵軍在黃安七裏坪宣告成立,紅四方麵軍是由紅4軍和紅25軍合並而成,徐向前任總指揮,陶勇在紅四方麵軍麾下任連長。紅四方麵軍成立以後,陶勇參加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戰役,並以勇敢不怕死而馳名於戰場。為創建和鞏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立下了功勳。

1932年,徐向前率紅四方麵軍進軍川北,發起解放通江、南江、巴中的戰鬥,以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擔任營長的陶勇,相繼參加反國民黨四川軍閥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的三路圍攻作戰和宣(漢)達(縣)戰役。

1934年,陶勇擔任副團長,參加了衝破四川軍閥劉湘統率的140多個團的六路圍攻作戰,參加了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鬥爭和各次反“圍攻”作戰。接著,他率部長征,爬雪山,過草地。

在陶勇擔任團長的日子裏,組織上送他到四川爐霍紅軍大學學習。這時的紅軍大學,是在部隊經過殘酷的戰鬥之後,有些部隊縮編,為保存幹部,北上到了爐霍,與紅一方麵軍會合,由紅一方麵軍兩個幹部隊、紅四方麵軍兩個幹部隊組成。劉伯承在北上司令部解散之後調任紅大校長。李井泉、張際春、彭紹輝、黃光榮任四個隊高級指揮隊長兼教員。

紅火的學習生活是緊張特殊的生活,紅大的校址隨著部隊挺進而轉移,今天在南山,明天在北窪。學習條件異常艱苦,沒有課桌,同學們以雙膝代替,沒有校舍,茅草屋就是課堂。

在這裏,陶勇親耳聆聽了朱德總司令的講課,使他懂得了許多革命的道理,他深深懂得了是勞動創造了人類曆史,隻有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才是解放勞苦大眾的唯一可信賴的軍隊。

陶勇在紅軍學校裏渴望學習,求知欲強,在短暫的五個月的學習生活中,他在教員的幫助下,增長了知識和才幹。朱總司令深入淺出的話語,給陶勇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印象。

陶勇尊重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在他此後的一生中尤其如此,這和他在紅軍大學五個月的掃盲學習分不開。

1936年深秋,在形勢險惡的環境中,紅四方麵軍被迫撤離川陝革命根據地,踏上了西征3000裏的悲壯行程。任紅四方麵軍第9軍35團團長的陶勇率部西征,深秋的夜晚,天寒氣涼,紅軍戰士們隻穿著薄薄的單衣,邁著急促的步伐,頂著凜冽的寒風,向黃河渡口奔去。為了擺脫敵人追趕,陶勇選擇的盡是人煙絕跡的高山區。長時間的行軍打仗,指戰員們的腳都磨爛了,無論誰脫下草鞋,露出的都是一雙血跡斑斑、潰爛流膿的腳。陶勇的雙腳也是如此,一走起路來,疼痛難忍,但他還是頑強的堅持著。

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根據中央總的命令,命令陶勇率領全團迅速西渡黃河,創建甘北、甘西革命根據地。陶勇堅決執行命令,率部晝夜兼程奔向黃河岸邊。

深秋的黃河,卷起千堆巨浪拍向堤岸,預示著這裏將有血與火的交戰場麵。

紅軍西征是一條充滿風險的艱難行程。前有西北馬步青、馬步芳的騎兵部隊攔路;後有胡宗南的追兵。前程未卜,等待的將是勝利還是失敗,陶勇想不了那麼多。他隻認準一條,率領部隊走按照黨中央指引的方向走,不管前麵將會遇到什麼樣的惡仗、硬仗,他都決不會當逃兵。

果然,西渡黃河的2萬多紅軍部隊,剛一進入天寒地凍的大西北,就遇上了驕橫野蠻的回民軍閥馬步青的騎兵部隊。

跨越黃河的紅軍戰士,衣衫單薄,給養有限,對西北漫天的飛沙走石極不適應。陶勇來不及休整,更來不及籌措冬裝,就毅然率領戰士們投入了消滅馬匪和創建紅色根據地的戰鬥。

陶勇衝鋒在前,一馬當先,紅軍戰士們隨後蜂擁而上,機動穿插。血氣方剛的陶勇揮舞著戰刀呐喊著“同誌們衝呀!要打出咱們紅四方麵軍的威風來呀!”陶勇率部衝殺在敵群中。馬嘶人喊,刀光劍影,直殺得敵人人仰馬翻。

陶勇率領全團殺出了一條血路,紅9軍趁勢迅速前進,將敵人一個旅600多人圍困在土圍子裏。

馬步青得此消息後,急派兩個騎兵旅從青海方向趕來增援,企圖要奪回一條山路,殺出重圍,救出被圍的全旅士兵。第9軍指揮緊急電令陶勇:“組織力量,堅守陣地,決不能給敵人以可乘之隙!”同時,任命陶勇代理紅27師副師長職務。

敵人的兩個騎兵旅猛撲過來。衝在最前麵的,是敵人的一個騎兵旅連同特務團、反動民團共5000多人,裹挾著河西走廊的陣陣血腥,直撲紅軍陣地前沿。

“來吧!”陶勇揮槍示意,命令部隊準備迎擊來犯的敵人。

在陶勇的帶領下,紅27師的戰士們誰也不甘心落後,個個像小老虎一樣地勇猛拚殺。經過7個小時激戰,將敵人全部擊潰。斃傷俘敵官兵500多人,繳炮3門,機槍數挺。

敵人不甘心其失敗,立即組織力量反撲,剛想喘口氣的陶勇迅速組織部隊反擊。陶勇發現,反撲而來的敵人大約有一個團的兵力,正從陣地側翼迂回包抄上來。

陶勇命令各團,把部隊分散開來,除一部分兵團堅守陣地外,各團派出部分兵力分頭反擊。戰至傍晚時分,敵人終於被全部擊潰。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陶勇率領27師殺傷大量敵人,其中營以上軍官就達30多人。天亮以後,陶勇率部撤出戰鬥,與第9軍軍部和紅25師勝利會合。

1937年的初春,春寒料峭,西北風呼呼刮著,打在臉上像小刀劃過一樣難受。

陶勇率部在西征途中來到河西走廊的要衝古浪。連年的兵荒馬亂,這裏城垣殘破不堪,地勢低窪不易防守。紅軍部隊剛占領該城,敵人就蜂擁而至。

天還未亮,敵人集中三個騎兵旅兩個步兵旅和四個民團,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從西南和東北向紅軍陣地發起猛烈的攻擊。呼嘯的炮彈掀起無數碎石、泥塊向紅軍戰士砸來。擔任代理副師長的陶勇,環顧一下堅守陣地的戰士們,沉著冷靜地命令道:“大家不要著急,放敵人來得近一些,再近一些……”

眼看敵人到了跟前,陶勇猛地大喝一聲:“衝啊!”

戰士們一躍而起,紅軍的槍聲像滾珠落入玉盤裏一般脆響起來,陣地前的馬家兵應聲倒地。

回過神來的敵人,更加惱羞成怒,不顧一切地猛攻而上,一度突入紅軍陣地。陶勇抽出馬刀,躍出戰壕,率領戰士們衝進敵群,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

經無數次激戰,紅9軍殲滅了大量敵人有生力量,鑒於敵眾我寡的態勢,陶勇命令部隊不與敵人糾纏。戰士們經過苦戰,在迅速擺脫敵人後,終於衝出重圍,到達永昌。

永昌和山丹位於河西走廊的腰部,北鄰戈壁大沙漠,南接茫茫祁連山,馬步芳、馬步青的主力隊伍就集中在這一地區,胡宗南的補充旅也進抵涼州一帶,作為二馬的預備隊。敵人決心擺開陣勢,要與紅軍決戰。

紅軍西路軍進入永昌之後,由於長途奔襲,人困馬乏,地形不熟悉,而敵人則經過了精心準備。當時的紅四方麵軍主要領導人仍堅持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據地,造成指揮上的失誤,敵人利用紅軍兵力分散的弱點,尋求決戰。因此,永昌之戰注定是一場惡仗。

陶勇指揮紅27師一路拚殺、搏鬥,鮮血染紅了戰衣,染紅了泥土,麵前的敵人倒下去了,身旁的戰友也倒下去了,戰鬥進行得異常殘酷,陶勇憑著堅強的意誌指揮戰鬥。

陶勇親曆的永昌之戰,埋下了無數西路軍將士的忠骨。但英勇的紅軍戰士們,仍毫無懼色地踏進死亡地帶,去同敵人拚殺,去闖開一條挺進新疆之路。

西路軍向新疆挺進,山丹是必經之路。而這時,敵人雲集城內,城門緊閉。陶勇奉命攻打山丹縣城。槍林彈雨中,陶勇率領部隊攻進了山丹城門。

此時,局勢正日益惡化。紅5軍攻占了高台,紅9軍襲取甘州之敵未果,又轉過來進駐倪家營子一帶。

狡猾的敵人是以一部分兵力鉗製倪家營子地區的西路軍主力,而以大部分兵力向西麵突出的高台進攻,位於高台的紅5軍3000多名官兵敗陣。

敵人在高台得手後,調集數萬兵力向倪家營子發動連續猛攻。倪家營子是個很大的村子,南北長八九裏,東西寬三四裏。房舍分散,兩三戶一簇,每簇都有黃土牆圍著,疏疏落落地分布在坡地四周。敵人的大炮開始集中掃射,許多屯莊的寨牆被轟塌,房屋被炸毀。

陶勇率部在斷垣殘壁間與敵苦戰不休。彈藥極端缺乏,戰士們幾乎全憑血肉之軀與敵人搏鬥。天氣驟寒,戰士們還穿著夏季單衣,有的弄一塊長方形的氈片,在中間挖個洞往頭上一套,對折在腰裏,用一根草繩一紮,算是一件“馬甲”。每當敵軍蜂擁而上,陶勇就率領部隊揮動大刀、木棍,以及一切可以作武器的物體衝入敵陣,戰鬥空前慘烈。

天空中堆積著大塊的烏雲,氣溫降到零下20多度。陶勇率部與敵激戰。而厄運,還是不可避免地降落到西路軍將士的頭上。

連續數月的晝夜作戰,西路軍疲於奔命,沒有補充,實力日漸削弱。他們每天除了不斷地粉碎敵人的武力進攻之外,還要與饑餓和疲勞作頑強的鬥爭。這支久戰之師,精疲力竭,雖頑強戰鬥,但終於因各方麵條件的限製,沒能改變戰略上敵強我弱的情況,最後在康隆寺大雪山——主力紅軍處於彈盡糧絕的險境之中。

無奈之下,西路軍決定突圍。由紅30軍政委李先念率主力紅軍向新疆方向前進。命令陶勇帶領紅9軍餘部插到敵人主力後麵,牽製敵人,掩護李先念主力紅軍突圍。

陶勇領受任務後,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寧可犧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務!”

“同誌們,跟我前進。”陶勇說完,消失在夜幕中。

濃重的夜幕中,陶勇率領部隊向北行動,依托祁連山北麓展開了遊擊戰。

在陶勇機動靈活的戰術掩護下,紅30軍主力紅軍得到喘息的機會。他們在李先念政委的帶領下,悄然而迅速地插向雪山、戈壁,向新疆方向急進。陶勇為掩護主力紅軍向新疆挺進,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又一個黎明來臨,當敵人發覺自己上了當,再也追不到陶勇隊伍時,紅軍主力已安全突圍,正向新疆挺進。

抗日戰爭爆發後,陶勇任新四軍第1師第3旅旅長兼蘇中第4分區司令員,率部轉戰在蘇中抗日戰場。

1943年,是蘇中4分區對敵鬥爭異常嚴酷的一年。這年春天,日偽準備向蘇中4分區進行大規模的“清鄉”。漢奸汪精衛親自出馬,組織了“清鄉委員會”,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 俊六,在南京組織了“5次圍剿戰術研究會”,親自到南通等地“視察”,企圖把新四軍“攆到黃海邊統統消滅”,“創立大東亞聖戰的華中確保區”。日軍首先看中了臨江瀕海、地勢平坦、易於封鎖而物產豐富的蘇中4分區作為“蘇北第一期清鄉實驗區”,妄圖一旦“清鄉”得手後,隨即擴展到長江以北整個華中抗日根據地。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軍從江南太湖地區抽調了日軍精銳小林師團第61師團,該師團是日本在中國的派遣軍精銳部隊,號稱是“雄鷹之師”,同時配有偽軍汪兆銘的第32師、33師、34師,一共1.5萬餘人,並從蘇南運來500多萬根竹子和大量木材,將4分區三個半縣——南通、海門、啟東和如東縣串場河以南地區,紮起了幾百裏長的封鎖籬笆,沿籬笆每隔三五裏路築一個碉堡,企圖將4分區的抗日武裝消滅在竹籬笆圈內。敵人狂妄叫囂 “籬笆打成功,‘清鄉’便成功,籬笆打好了,新四軍跑不了”。

此次“清鄉”活動的幕後策劃者,就是戰爭狂人、日本國總參謀長兼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為此,他親自到中國部署在蘇北通如、啟海地區實行“清鄉”,妄圖以“梳篦”、“拉網”戰術,向根據地分進合擊,尋殲新四軍主力。同時增設據點,搜剿新四軍工作人員,加強偽化統治,清查戶口,頒發良民證,編保甲,達到日本國長期統治中國人民的目的。

侵華日軍總司令 俊六信誓旦旦地向東條英機保證:“半年活捉陶勇,一年消滅新四軍!”

蘇中軍區首長指示陶勇,要把反“清鄉”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從各方麵做好準備。

陶勇感到形勢嚴重,責任重大。敵人的企圖很明顯,他們想在第4分區“清鄉”得手後,隨即擴展到長江以北及整個華東抗日根據地。麵對敵人精心策劃的“清鄉”陰謀,陶勇深感重任在肩,4分區反“清鄉”工作將關係到整個華中根據地的安危。

夜已經很深了,4分區的主要領導仍在討論軍事部署。陶勇的設想是,從主力部隊抽調大批人員為骨幹,充實地方武裝,加強政治保衛隊和鋤奸隊,分散在“清鄉”圈內,開展群眾性遊擊戰爭;區鄉各級都要編組遊擊連、聯防隊,堅持“區不離區,鄉不離鄉”的原地鬥爭。將大部分主力部署在“清鄉”圈外,尋找戰機,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以策應反“清鄉”鬥爭。

在具體部署上,陶勇的想法是:3旅旅部率第7團由石港附近轉移至花市街一帶,並以第7團的一個營,伸至南坎、九門閘之間活動;南通警衛團第2營由騎岸鎮中心區轉移到白蒲邊沿;如皋警衛團留少數部隊在貧河附近,主力轉移到掘港、南坎以北的地區;而東南警衛團全部部署在“清鄉”圈內三餘鎮與三陽鎮之間。

陶勇說:“我們要趁敵人‘清鄉’部署尚未完成,腳跟沒立穩,先打它個下馬威!”

幾天之後,新四軍第1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粟裕親臨3旅檢查反“清鄉”準備工作,陶勇將上述想法向粟裕作了彙報,粟裕對陶勇的軍事部署十分滿意,他說,“敵人這次‘清鄉’特點是要依托公路大路,用汽車把士兵迅速運到各個據點,加強據點之間的相互聯係支持。反‘清鄉’前,要動員民眾把公路大路破壞掉,挖成水溝,讓敵人的機械化無用武之地。” 粟裕還勉勵大家,一定要取得反“清鄉”鬥爭的勝利。

陶勇聽了粟裕司令員鼓勵的話語感到信心百倍,他決心帶領4分區軍民積極行動起來,組織一切反“清鄉”力量,廣泛發動遊擊戰,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不惜一切代價,粉碎敵人的“清鄉”陰謀。在陶勇的指揮下,第4分區軍民掀起了反“清鄉”鬥爭熱潮。各縣民兵、自衛隊的廣大群眾拆橋、破路、築壩搞得轟轟烈烈。

1943年4月1日,正值春耕大忙季節,日偽軍對第4分區進行全麵“清鄉”的行動開始了,近萬名敵偽軍傾巢出動,采取“梳篦”、“拉網”式戰術,十幾路向中心區分進合擊,反複“清剿”,奸淫燒殺,無惡不作。河道、田間、大路、小道,輕裝的步兵、自行車隊和汽艇,多路出動,像梳篦子一樣往返穿插,合擊包圍。一時間,整個分區槍聲不絕,煙塵滾滾,群眾陷入苦難之中。敵人在“清鄉”的地區紮起了幾百裏長的封鎖籬笆,封鎖了第4分區29個區。在封鎖線設立大小檢問所150多個,碉堡、瞭望哨林立,彼此呼應,企圖把抗日武裝消滅在“清鄉”圈內。

敵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軍事清鄉”、“政治清鄉”和“強化清鄉”,運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所謂“總體戰”,企圖由梅花式的點線占領,進一步達到他們全部偽化4分區的目的。

麵對敵人氣勢洶洶的進攻,陶勇臨危不亂,神速用兵,親自率主力迎戰。在敵人發起“清鄉”行動之初,陶勇趁敵人正忙於調防,某些據點兵力空虛時,采用先發製人的戰術,他指揮7團和南通警衛團,向敵後方及交通線進擊,先後襲擊南通、如皋公路上的重要據點唐家閘、啟東重鎮聚星鎮,平毀古壩等據點;又在雙甸到貧河、馬塘到掘港、林梓至白蒲的公路上多次設伏,打擊敵人。一舉摧毀了南通、金沙、餘東、三陽、悅來等重要據點,攻克了敵人40多座碉堡,給敵人來了個下馬威,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當敵人的“清鄉”行動進入我中心區之後,陶勇率領3旅官兵,與群眾同生死共患難。他指揮南通警衛團即兵分兩路,第1營、3營堅持在“清鄉”圈內活動,第2營在“清鄉”圈外平潮一帶相機殲敵。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陶勇將整個分區劃分為四個小作戰區,化整為零,機動靈活地投入戰鬥,消耗敵人實力,保存自己力量。

在敵人的“清鄉”圈內,陶勇的部隊好像深水裏的遊魚,活躍在群眾的汪洋大海中,讓敵人合圍不到,梳篦梳不著。陶勇根據毛澤東軍事思想,指揮部隊在日偽間隙中靈活穿插,避實擊虛,機動作戰。由於敵人是齊頭並進,多路合圍,而陶勇他們則是分散行動,機動遊擊。碰上就打,打了再迅速甩開;往往甩開這一路的頭,追上那一路的尾,從敵人一個又一個的合圍圈裏打出來又打進去。

陶勇善於廣泛發動群眾,為了增強“清鄉”圈裏的群眾的信心,陶勇不顧囂張狂妄的敵人公然挑戰,不顧個人安危,深夜潛進“清鄉”圈裏去指導工作,鼓舞鄉親們的鬥爭士氣。鄉親們對陶勇懷有濃厚的感情,對勝利抱有信心,他們說“俺們不怕打碎自家的這些壇壇罐罐,隻要陶勇平安,帶大部隊打回來,還愁沒有重建家園的一天”。

鄉親們團結起來,動手扒敵人的籬笆,敵人白天插,鄉親們就在晚上扒,和敵人展開拉鋸戰。

偽軍故意在群眾中造謠說:“籬笆上一到晚上就通電。”

陶勇說:“那是敵人的謠言,大家不要相信。”

白天,敵人以武力為依托,把一排排的竹籬笆紮了起來,這些籬笆在夜晚閃爍著清冷的白光,像一條望不到邊際的長蛇。陶勇帶領群眾一起扒籬笆,大家一擁而上,把竹籬笆踩在腳下,人群中有人還輕輕地哼起了歌謠。

敵人看到一排排的竹籬笆被扒掉,氣急敗壞,不斷增加兵力加強了武力進攻的力度。針對陶勇的部隊常在夜間襲擾的情況,“清鄉”的日軍專門配備了一種特製的精巧、輕便、射擊速度快、有夜間瞄準器、帶有刺刀的96式機槍,他們便將這種武器視為神靈。

陶勇命令東南警衛團一部主力,跳出“清鄉”圈,進行整訓,采取化整為零的戰術,連以班、排為單位,在“清鄉”圈內堅持鬥爭。同時,命令各地短槍隊和區鄉武裝,深入敵偽盤踞的南通、天生港等城鎮據點,嚴厲鎮壓偽“清鄉”隊員和特工人員,使日軍耳目閉塞,處處被動挨打。

陶勇充分發揮4分區地方武裝的優勢,敵人白天囂張得厲害,一到晚上就像老鼠見了貓似的躲在炮樓裏。他指揮的那些短槍隊、鋤奸隊,創造了不少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戰略戰術,偷摸戰、襲擾戰、攻心戰、釣烏龜、趕雞入窩、老鷹捉雞、紮粽子、包餛飩,各種各樣的捕敵殺敵手段都有。在敵人的“清鄉”圈裏共有400多個鄉,幾乎都有以黨員、民兵組織起來的鋤奸組、破擊隊,粟裕司令員號召大家“每鄉每月殺一個敵人”,這樣算下來,一個月就可以殺400多個敵人,這就是廣泛發動群眾的威力。日軍對地方武裝神出鬼沒的出擊,深感難以對付,惶惶不安。

陶勇不但率領廣大軍民開展反“清鄉”鬥爭,他也很關心當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由於夏秋時節幹旱少雨,糧食歉收,加上敵人的掠奪和破壞,4分區發生了嚴重春荒。鄉村群眾處於饑餓困境,多以豆渣、粗糠、樹皮、草根為食。陶勇立即下令分區財經部門撥出數十萬元和一批糧食,並發行救荒公債,及時進行賑濟。各區鄉廣泛發動和組織群眾生產自救,互助互濟,幫助幾十萬災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歲月。為了能讓4分區所在地的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陶勇命令各部隊,要幫助群眾插秧、播種,在敵人的“鐵蹄”下不誤農時,把4分區建成抗日反“清鄉”的堅強堡壘。

陶勇派出專門人員在播種季節,保護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活動,決不允許敵人搗亂破壞。他們在各個交通要道布設崗哨,擔負起保衛群眾生產的任務。

農閑時節,陶勇率領部隊幫助人民辦夜校,宣講抗日道理。每逢過年過節,部隊舉行軍民聯歡活動,殺豬宰羊,招待百姓。他還經常走東家串西家,看到老鄉缺糧,就派人幫助解決,看到有人生病,就派衛生員去治;平時,部隊為老鄉們挑水、掃地、理發、收割播種,樣樣爭著幹。陶勇對戰士們說:“沒有老百姓,就沒有我們的軍隊。我們每取得一個勝利都是靠老百姓的支持和幫助。”

陶勇的部隊愛人民,當地人民群眾也愛戴子弟兵,寧可自己吃秕子,卻把大米省下來給部隊當軍糧。就連燒的草也是群眾曬幹後送去的。不少婦女還為後方醫院護理傷病員,縫補漿洗,送菜喂飯,親如一家。

為了突破敵人的封鎖,陶勇率領部隊和群眾們一起,自力更生、因陋就簡辦的一些工廠,有被服廠、榴彈廠、修槍廠、鞋廠、毛巾廠、肥皂廠,還建了“江海公司”、後方醫院、鹽務辦事處、船管局等機構組織,以對付日偽對4分區的嚴密的經濟封鎖。這些廠裏不少職工都是當地的婦女,她們從事染布、紡紗、做鞋。尤其是反“清鄉”鬥爭期間,武器彈藥不能滿足戰鬥需要,榴彈廠土法上馬,造出了“快中快”手榴彈,這種彈落地就炸,殺傷力很強。陶勇看後非常高興。

在陶勇的帶領下,僅僅在反“清鄉”鬥爭開始的四、五兩個月,第3旅與地方武裝一起,進行主要戰鬥42次,先後襲擊或攻克金沙、餘東、六甲、悅來鎮、麒麟鎮、貧河、鳳凰橋等七處據點,平毀日偽碉堡108座,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

但是,鬥爭是複雜的。更激烈、更殘酷的爭奪戰愈演愈烈。

敵人用“梳篦”、“剔抉”等戰術,向四鄉“掃蕩”過幾遍之後,安了不少據點,修築起幾十公裏長的竹籬笆,自以為軍事計劃已經實現,從6月份起又開始了“政治清鄉”。敵人每天出動大批特工人員,利用偽組織,一個村一個村編保甲、清查戶口、掛門牌、發“良民證”。敵人的口號是“保甲編成,清鄉完成”。

敵變我變,勝敵一籌。陶勇采取“敵進我退,聲東擊西”的戰術,命令主力部隊跳出“清鄉”圈外尋找戰機,殲滅敵人,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第3旅的主力第7團先後攻占了五六個敵據點,殲敵8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