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狂妄地叫囂,要在48小時內將中原我軍部隊一舉包圍全殲。
按照預定的計劃,中原軍區主力分北路軍、南路軍兩路向西突圍,其他部隊分別在東、西、北線行動。由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及第2縱隊第13旅、第15旅45團、第359旅和幹部旅(含中原軍區警衛團)為北路軍(右翼);由王樹聲等率第1縱隊第2、3旅為南路軍(左翼),向西突圍。陳先瑞和旅長王海山率第15旅(缺45團)隨第1縱隊行動,計劃過平漢路後,於唐河以南之祁儀鎮再歸還建製。由皮定均、徐子榮率第1縱隊第1旅在原地抗擊,掩護主力向西突圍,爾後向東轉進。
大規模的突圍行動開始了。陳先瑞與旅長王海山率15旅直屬隊和第44團隨第1縱隊一直往西,一路上,連續遭到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阻擊和攔截,陳先瑞率部頑強抗擊,邊戰邊突,於7月13日渡過襄河。24日,中央軍委向南路突圍部隊發來祝賀電報,並指示南路軍在長江以北、襄河以西以南廣大區域實行機動靈活作戰,各個殲滅敵人,發動民眾建立根據地。
向西突圍的北路軍,在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的率領下,在“七一”之前越過平漢鐵路封鎖線,一舉突破敵內層包圍圈,後又數度粉碎敵軍的追堵合圍計劃,直抵陝南,開始創建豫鄂陝革命根據地。至7月底,中原軍區各路突圍部隊都先後實現了戰略轉移,並已肩負起在外線繼續牽製敵人的重任,標誌著中原突圍戰役勝利結束。
中原突圍戰役,是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在重大曆史轉折關頭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原突圍雖然有損失,但基本力量保存下來了,而且打亂了敵人的作戰部署,殺傷了大量敵人,調動和牽製了國民黨軍30多個旅,有力地配合了華東、華北、西北等解放區的鬥爭。
1946年8月4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頭條新聞並配發社論說:“中原突圍這一令人興奮的消息,證明了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力量。在求和平、求團結、求生存的鐵的意誌麵前,反動派的包圍、阻擊、襲擊、困擾,種種殘忍陰謀,顯得何等無能……”美國新聞記者史沫特萊驚奇地說:“你們的成功,我一定要告訴全世界人。”
陳先瑞率領15旅在中原突圍過程中,先後遭到國民黨軍十幾個旅的圍追堵截,戰士們不怕犧牲,英勇轉戰,分別在鄂西和豫鄂陝邊站穩腳跟,創建了根據地。
1946年9月,中原局指示鄂西北軍區,將陳先瑞率領的15旅轉移到陝南,歸入第2縱隊建製。按照這一指示,鄂西北軍區決定由陳先瑞先率一個大隊去豫鄂陝軍區,第15旅待後行動。9月24日,豫鄂陝邊區黨委擴大會議在商縣封地溝西溝老院召開,宣布邊區黨委和軍區正式成立。陳先瑞為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陳先瑞率隊於10月初到達豫鄂陝邊區。10月8日,鄂豫陝邊區黨委在汪鋒書記主持下於陝南蔡川上莊坪召開會議,對黨委和軍區的工作進行了安排,並對下轄的五個地委和分區領導人作了調整。陳先瑞分工到第1和第5軍分區指導鬥爭。
在新的形勢下,陳先瑞按照中央和西北局的指示,抓緊恢複聯係陝南、關中地區黨的組織,依靠地下黨組織在國民黨部隊和地方武裝中開展工作,同敵人進行武裝鬥爭,在陝南山區創建遊擊隊和根據地,同時創建鄂豫陝根據地。
中原突圍部隊到達豫鄂陝邊區後,尚未來得及休整,即遇到敵人向鄂豫陝邊區的全麵“圍剿”。
蔣介石電令胡宗南、程潛、劉峙,調集各部兵力,分別對我新創的根據地進行“清剿”。陳先瑞率領分區部隊、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按照李先念等領導製定的作戰原則,開始了反“清剿”鬥爭。
陳先瑞率領的部隊,經過長途奔襲的突圍之後,由於戰鬥頻繁,部隊經常日夜行軍,飲食極度困難,整天吃不到一頓飯,常常找不到糧食和油鹽菜;穿的也極其困難,尤其鞋子破損厲害,無法修補,行路不便;缺醫少藥,傷病員無法得到及時治療,部隊體力虛弱,減員不斷。所以,反“清剿”鬥爭開始後,陳先瑞看到部隊麵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吃和穿的問題。
當時正值秦嶺山區進入冬季,天氣寒冷,敵人對根據地封鎖禁運,部隊的食物和衣服成為嚴重困難。陳先瑞號召戰士們,率領當地政府和群眾,冒著敵人封鎖禁運的危險,買土布、買棉花,動員婦女組織起來,為部隊縫軍衣,做軍鞋。使部隊基本穿上了棉衣,保障度過嚴寒的冬季。同時做當地開明士紳工作,對地主豪紳進行打擊和教育,以此為部隊集糧,解決部隊吃糧難的問題。
在解決糧食和冬衣困難的同時,陳先瑞組織各部隊開展反“清剿”軍事行動。各軍分區部隊都打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勝仗,到10月底,取得了反敵第一次“清剿”的勝利,豫鄂陝邊區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第一次“清剿”失敗後,敵人又發起了更大規模的“清剿”行動,國民黨軍隊先後調集9個正規旅和17個保安團,向我豫鄂陝根據地發動第二次“清剿”。敵人主要采取分區“清剿”和反複“掃蕩”的戰術,對我邊區實行經濟封鎖,摧毀我生存條件,企圖困我軍於死地。敵軍所到之處,大肆搶掠糧食,封鎖交通,實行慘無人道的恐怖政策,並安插據點,修築碉堡,移民並村,企圖將我根據地一塊一塊地吃掉。
陳先瑞在邊區黨委的領導下,和邊區軍民一起,與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陳先瑞和軍區其他幾位領導分別到各軍分區去指導鬥爭。陳先瑞具體分工到第1和第5軍分區指導鬥爭。
陳先瑞到第1、第5分區後,首先組織召開了兩個軍分區幹部會議,提出了鞏固已建立的政權,擴大遊擊根據地,進行反“清剿”的具體鬥爭策略。在分區機關成立了反“清剿”指揮所,抽出一批幹部加強基層戰鬥部隊,派幹部突擊糧食征收及分散密藏工作。麵對敵人殘酷的軍事“圍剿”、經濟封鎖和惡劣的自然環境,陳先瑞采取機動靈活、避強擊弱等遊擊戰術,毫不動搖地同敵人展開鬥爭。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給敵以狠狠的打擊,有效地保存了自己,使敵人的“清剿”計劃難以實現。
1947年1月8日,豫鄂陝邊區黨委、軍區正式組建野戰縱隊,其主要原因是,在敵人的反複“清剿”下,根據地日益縮小,部隊活動逐漸困難,原來相對穩定的局麵已經打破,分散兵力進行鬥爭已不能殲滅分散之敵。邊區黨委決定,第2、第3、第4分區主力5000餘人為第一野戰縱隊,部隊即向南召、魯山地區挺進。為使內外線作戰能機動配合,各軍分區在內線的部隊由陳先瑞和韓東山統一指揮,向西行動,牽製敵人。2月4日,邊區黨委根據中央指示,決定將軍區主力撤至黃河以北休整,留遊擊隊堅持內線鬥爭。
1947年2月14日,陳先瑞和韓東山帶軍區、行署留在內線的機關和幾個分區的內線部隊在河南盧氏縣與陝西商縣一帶活動。這時,按照上級指示,陳先瑞和韓東山迅速把內線部隊集結起來,組成第二野戰縱隊,準備北渡黃河。陳、韓率已集結的部隊1000餘人,沿著第1野戰縱隊北渡的路線,日夜兼程,經上戈、洛寧、韓城等地進至澠池藕池,爾後迅速從千秋鎮過隴海路,直奔黃河南岸渡口。
黃河渡口,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滔滔的黃河,每當洪水季節,黃河泛濫,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很大損失,國民黨政府不僅不修河堤,還故意決口淹沒人民。此情此景,使指戰員們更加仇恨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增強了革命到底的決心。
當部隊到達渡口附近時,發現情況有些異常,渡口兩側山上都有部隊活動。為了摸清情況,陳先瑞派了一名參謀帶人前去查明情況,結果被敵扣留。原來,太嶽軍區部隊奉命接走第一野戰縱隊後,遭遇國民黨正規軍兩個團及三個地方保安團的攻擊,部隊遂撤出黃河南岸渡口。國民黨軍猜測解放軍還將北渡,於是設下重兵,冒充太嶽部隊,企圖誘入渡口,一網打盡。陳先瑞及時識破了國民黨的陰謀,指揮部隊迅速撤離渡口,決定返回伏牛山區,繼續收攏和整頓部隊,待機再北渡。
陳先瑞將所有人員都編成班、排、連戰鬥組織,盡量配備武器,加緊訓練,加強學習,準備迎擊敵人。同時,陳先瑞派出偵察人員,了解周圍和黃河沿岸的敵情,及時掌握敵人的動向,便於部隊行動。他還要求部隊做好兩手準備,一是準備待機北渡,二是準備北渡不成即向西到鎮安、柞水、寧陝、佛坪地區打遠遊擊,作長期堅持的打算。陳先瑞指出,大家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團結群眾,依靠群眾。
陳先瑞率部由伏牛山區又進至豫陝邊一帶。不久,先後會合了第2、3軍分區的部隊和幾個地方支隊及一些小部隊和幹部。經過第一次北渡的教訓之後,陳先瑞抓住時機,在盧氏縣五裏川與縣城之間的一個村莊,召開了有各分區領導、部隊團(支隊)領導參加的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分析了軍區主力北渡以後麵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了下一步的工作。
在渡河準備期間,陳先瑞為了迷惑敵人,指揮第二野戰縱隊先向西到官坡、木桐溝地區活動,爾後秘密向北靠近黃河,同時加強與中央軍委、中原局、豫鄂陝邊區黨委和軍區以及太嶽部隊的聯係,積極準備北渡與主力會合。3月14日晚,中原局電告陳先瑞:“於20日組織北渡,屆時太嶽軍區將派部隊接應。”得到這一消息後,縱隊全體指戰員無不歡欣鼓舞。為了保證北渡的勝利,陳先瑞要求部隊認真做好戰鬥和急行軍的一切準備。
在太嶽軍區部隊的幫助下,陳先瑞率領第二野戰縱隊3000多名幹部戰士,於20日上午9時順利渡過黃河。至此,陳先瑞完成了堅持豫鄂陝邊鬥爭的任務,按照中原局指示,向山西晉城開進。
22日,陳先瑞率縱隊到達晉城,與豫鄂陝邊區黨委和軍區及先期到達的第一野戰縱隊會合。豫鄂陝軍區主力共7000餘人安全北渡。3月底,部隊整編為第13旅、14旅、15旅。是年7月底,按照中央軍委決定,中原突圍部隊改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2縱隊。
1950年5月,陳先瑞被任命為陝西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1月,陳先瑞擔任第十九兵團政治部主任,十九兵團的司令員是楊得誌,政委是李誌民,鄭維山任十九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11月22日,陳先瑞隨兵團移駐山東兗州一帶。兗州是一座很小的縣城,一下駐進一個兵團機關和直屬部隊,住房十分擁擠。為此,陳先瑞讓政治部群眾工作部門一定做好群眾工作,注意部隊的群眾紀律,要經常檢查督促,搞好與地方政府機關的關係。這個時候,做好群眾工作就是重要的政治工作。
在兗州待命期間,各級司令部門主要抓好出征前的臨戰訓練,陳先瑞帶領兵團政治部和各級政治機關,主要抓好新兵教育,同時配備好各級幹部,特別是基層連排幹部,調整好黨團員骨幹,做到連有支部,排有小組,班有黨員。按照兵團黨委要求,陳先瑞帶領兵團政治部起草和頒發了《赴朝鮮作戰守則》,從政治工作方麵提出了一些規則和要求,其中包括:遵守政策紀律守則九條;團結守則十條;優待俘虜守則七條。各項守則條文既有原則規定又具體可行。這是經過各級政治機關征求部隊意見後統一整理確定的。陳先瑞要求把這些守則印發到所有班排,要求人人牢記,嚴格遵守。陳先瑞還組織政治部派出工作組,到連隊抽測檢查,督促部隊記牢背熟,以確保自覺的遵守執行。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一批入朝部隊赴朝作戰,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1951年2月3日,陳先瑞隨十九兵團領導機關北上,就在登車的當天,陳先瑞以兵團政治部的名義發出了《開進中的政治工作指示》,對行進途中的政治工作提出了要求。2月10日,陳先瑞隨十九兵團機關和第64軍抵達安東(今丹東),與安東隔江相對的是朝鮮的新義州,一座大橋把兩個城市連接了起來。橋下是滾滾的鴨綠江水,這條700多公裏長的江水,把兩個唇齒相依的兄弟國家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江上的鐵路橋,是中國通往朝鮮的主要通道。由於敵人飛機的轟炸,橋梁多處被破壞。要過橋的不止陳先瑞他們的一個兵團,還有大量物資運輸,因此,如何以最快的速度過江,成了最急迫的問題。
陳先瑞參加了兵團黨委召開的專門研究過江問題的緊急會議。兵團決定,除兵團指揮機關乘幾節指定的車廂開過鐵橋外,所屬三個軍的部隊分別架浮橋通過。就這樣,陳先瑞隨兵團指揮部於16日傍晚乘列車越過了鴨綠江,踏上了朝鮮的國土。
2月20日,陳先瑞隨軍兵團機關到達了臨時集結地殷山西南裏。這是一個緊靠山邊的小村莊,由於遭到破壞,也看不出有幾所房子,有多少戶人家。兵團部駐在這裏,在靠土崖子的邊上挖個洞,在外邊搭了些樹木作為指揮所。部隊都分散宿營在山間的樹林裏。
陳先瑞等剛安營紮寨,回國彙報工作的彭德懷司令員途經十九兵團駐地,來看望兵團領導和機關。陳先瑞和兵團領導得知這一消息後,都感到非常興奮和喜悅。楊得誌、李誌民、鄭維山以及陳先瑞,開始準備彙報的內容。陳先瑞主要和李誌民研究彙報政治工作情況。一路來,政治工作情況都在陳先瑞的腦子裏,他把需要彙報的內容向李誌民政委作了初步的彙報,由李誌民向彭總具體彙報。
彭總在聽完彙報後,向十九兵團機關的領導介紹了朝鮮戰場的形勢,彭總說,十九兵團來到之前,誌願軍已經打了三次戰役,可以說是三戰三捷,眼下正在進行第四次戰役。前兩批入朝的部隊打得都很好,打得很艱苦,傷亡很大。但誌願軍的素質好,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十九兵團入朝後,要盡快熟悉情況,部隊加強戰前練兵,爭取打好入朝作戰的第一仗。
講完之後,彭總就匆忙趕路了。臨走前,彭總仍沒忘記告誡大家,要準備打好第五次戰役。
為了落實彭總的指示,陳先瑞突出抓了部隊的思想動員和教育工作,他首先帶領政治機關對兵團進行形勢教育,向部隊介紹了戰局,既講了兄弟部隊作戰的經驗,也講了作戰的困難,讓指戰員們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在部隊繼續開進途中,結合戰前練兵,陳先瑞要求政治部對前一段行軍情況作好總結,表揚了一批在千裏行軍中勇於克服困難的突出單位和個人。在報請李誌民同意後,陳先瑞帶領兵團政治部組織幾個工作組到各軍去了解情況,他還親自帶人總結了65軍“模範指導員呂順保”的事跡,在兵團進行通報表揚,深入開展向呂順保學習的活動。同時通報表彰的還有64軍“帶兵模範連長劉晨柱”等一批在行軍中團結互助、熱愛戰士、為兵服務的模範單位和個人。這樣,在部隊中樹立了團結戰鬥的好風氣,大大加強了部隊的政治建設。
1951年4月初,第十九兵團與第三兵團、第九兵團等兄弟部隊一起,發起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十九兵團所屬的第63軍、64軍、65軍及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配屬炮8師31團為右翼突擊集團。
戰役發起前,十九兵團領導按照分工,進行緊張有序的戰前準備。陳先瑞和李誌民分別帶領政治部的幹部深入到各師團去,了解部隊思想情況,深入進行戰前動員,提出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的切實可行措施。在調查研究基礎上,陳先瑞組織政治部的同誌起草了以楊得誌司令員、李誌民政委、鄭維山副司令員和陳先瑞主任的名義向全兵團發出的《打好出國第一仗的戰鬥動員令》。楊得誌和李誌民對這個動員令很滿意,他們認為很有鼓動性和戰鬥力。其中的幾段話非常鼓舞人心:“同誌們!加緊準備,等待攻擊的命令吧!你們大顯身手的機會來到了……這是我們出國第一仗,我們要旗開得勝,全力打好這一仗……我們要在第一仗中經受考驗,要在第一仗中立功……”
在這個動員令裏,陳先瑞提出了“打好出國第一仗”的口號,並以此作為整個兵團的行動決心,上上下下都講這個口號,做到了深入人心,振奮人心。
陳先瑞堅持認為,在緊張激烈的戰鬥中,雙方的對拚異常慘烈,越是在這個時候,戰場上的政治思想工作越是不可忽視。在朝鮮戰場上,誌願軍的後勤工作較之國內戰爭的後勤工作要困難得多。在當時的情況下,負責誌願軍後勤工作的同誌已做了很大努力,在那種條件下,做到那種程度,實屬不易。前方與後方、作戰單位與後勤保障單位的理解與配合非常重要,這些都需要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第五次戰役中,傅崇碧率領的第63軍,打得英勇頑強,他們自突破臨津江以來,已經連續作戰一個多月,除武器裝備、軍需給養嚴重不足外,減員也十分嚴重。但是當兵團下達命令後,軍長傅崇碧、政委龍道權不講任何困難,決心堅定,態度果斷,親自到前沿指揮作戰。
同時,兵團領導對部隊的情況也是清楚的。在艱苦的戰爭條件下,李誌民政委親自給63軍政委龍道權打電話,要他迅速調整好黨的組織,健全支部,發揮黨支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陳先瑞讓政治部的同誌專門給第63軍、65軍發了阻擊戰中的緊急政治動員令,要各級政治機關和政工幹部,加強戰場鼓動工作,開展殺敵立功競賽,及時宣揚英雄模範事跡,對表現突出的戰士,批準火線入黨、入團。
在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鼓舞下,十九兵團的指戰員奮勇拚殺,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許多陣地失而複得,得而複失,反複拉鋸。衝鋒反衝鋒、肉搏格鬥、麵對麵廝殺,出現許多殘酷、壯烈的場麵。用集束手榴彈炸坦克;子彈打光了用石頭砸,與敵人抱在一起同歸於盡;寧跳崖不做俘虜;整排、整班的犧牲,一個連僅存幾個傷員。在第五次戰役中,十九兵團所屬部隊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連隊和英雄人物。
63軍和65軍在極其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在鐵、漣地區進行了13個日日夜夜的浴血奮戰,為兄弟部隊休整、為誌願軍總部進行戰略調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受到了誌願軍總部的表揚。
1951年7月10日,雙方談判代表開始就停戰問題在開城舉行談判,戰場上進行了暫時的平靜階段。陳先瑞抓住環境相對穩定的這個時機,帶領兵團政治機關開展了強有力的政治工作,進行一次深入的戰備形勢教育。陳先瑞帶機關同誌深入到連隊,在調查基礎上召開了兵團政治工作會議,針對開城談判開始後部隊存在的和平麻痹思想和“快打快勝快回國”的急躁、速勝思想,以及少數因仗沒打好,傷亡大,產生怯敵、埋怨、怕苦情緒等。部署了部隊的形勢分析及思想教育。通過教育,使部隊深刻理解“積極防禦、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認清戰爭與和談的關係,樹立長期持久作戰思想,使廣大指戰員認識到隻有敢於鬥爭,敢於勝利,談打結合,才能奪取最後的勝利。
在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中,陳先瑞善於帶領大家總結經驗教訓,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在陳先瑞的號召下,兵團上下開展了群眾性的“三評四比”活動。政治部門開展了慶功活動,軍、師、團分別對在作戰中好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並組織先進典型介紹經驗和英雄事跡,教育和鼓舞部隊,爭做英雄模範,以實際行動保家衛國。通過這些教育,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增添了幹勁,部隊的麵貌煥然一新。
1952年8月,陳先瑞升任十九兵團副政委。年底,誌願軍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調回國內,十九兵團政委李誌民升任誌願軍政治部主任。李誌民政委調走後,上級再沒給十九兵團任命新的政委。此時的十九兵團司令員韓先楚讓陳先瑞把政治工作抓起來。陳先瑞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一直到離朝回國,陳先瑞配合兵團司令員,和其他兵團領導一起,為兵團的建設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貢獻。
1953年4月20日,十九兵團接到誌願軍總部關於準備實施戰役反擊的指示。30日,誌願軍總部召開了兵團以上幹部會議,陳先瑞和新到的十九兵團司令員黃永勝參加了會議。根據會議製定的夏季攻勢作戰方案,從5月13日開始至7月16日,誌願軍予敵以沉重打擊,殲敵數大大超過了預定數,不僅陣地麵積擴大200多平方公裏,而且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陳先瑞從1951年初入朝,到1955年2月回國,在朝鮮戰場上整整戰鬥了四年,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