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衡是一個缺乏自省精神的皇帝,所以他把自己幹的一切傻事兒都歸咎於如意的突然而至。於是他決定對兒子進行嚴懲。
首先,最迫切要做的,就是剝奪如意對於“田田”這個稱呼的使用權,收歸為他紀衡獨家專享。這種親密又甜膩的稱呼隻適用於情人之間,如意他算個球啊!
哦,話說回來,現在是冬天,那小混蛋裏三層外三層地裹厚衣服,表麵上看確實已經算是一個球了……
如意對此決議深感憂傷,此時他正在紀衡的書房裏,田七也在,以“皇上垂問”的緣由被傳進乾清宮的書房。
如意委屈地看著田七,“不是說好不和別人說嘛?”
田七搖搖頭,“殿下,不是我說出去的……”
如意驚訝,“那父皇你是怎麼知道的?”
紀衡張了張口,實在沒臉說是趴在床下偷聽到的,“朕……無所不知。”說著,故意擺出一副“老子是玉皇大帝法力無邊信我者得永生”的高冷範兒。
再聰明的小孩兒也是好騙的,如意果真信了,一臉沮喪。
田七無語地看著這一大一小的對峙,她真是想借兩個蛋來疼一疼。
然後紀衡一轉頭就興衝衝地跟田七試驗這個新稱呼了。一聲“田田”叫得那個百轉千回溫柔似水。
田七:“……”
如意叫的時候田七也不覺得有什麼,可是被紀衡一叫,她雞皮疙瘩抖落一地,簡直想夾起尾巴馬不停蹄地逃竄。
***
對孫從瑞的審問工作進行得很不順利。老家夥嘴巴很硬,不是喊冤就是一口一個“我要見皇上”,他覺得皇上應該會考慮輿論壓力,不可能沒有證據就把他處死。
紀衡對孫從瑞的厭惡達到了頂點。算計田七、陷害季先生,這兩件事都是他無法容忍的,孫從瑞都做了。這老家夥必須弄死,沒商量。
當然了,輿論還是要照顧的,孫從瑞不招供,刑部就暫時不能把他判刑。紀衡本身也希望通過此事幫季先生洗冤正名。
不過人的死法是千變萬化的,又不一定非要砍頭。曆史告訴我們,自古而今,凡是能當好皇帝的,沒一個好人。紀衡也不是純種的好人,某些時候他是冷酷絕情、心狠手黑、不擇手段的。前一段時間的順妃之死給了紀衡靈感,於是過了幾天,獄中的孫從瑞突然就 “自殺”了。
孫從瑞所在的牢房是高級牢房,條件不錯,很幹淨,沒有耗子和蟑螂。牆壁上開了一扇窗戶,鑄了鐵欄杆。一早獄吏給孫從瑞送飯時,看到他麵對著牆壁,兩腳懸空,腳邊倒著個恭桶,嚇得連忙去報告牢頭。
刑部某神捕親自偵察了現場,初步認為孫從瑞是踩著恭桶把腰帶拴在鐵欄杆上自殺的。仵作驗屍過後,確認孫從瑞的死亡原因正是上吊窒息。
當然了,群眾不是那麼好糊弄的,有些人就開始懷疑孫從瑞死得蹊蹺,並且不自覺地腦補出一段“孫從瑞在獄中被迫害被逼供走投無路隻好赴死以證清白”的戲碼。
紀衡大手一揮,讓刑部下設的仵作培養班集體圍繞著孫從瑞的屍體展開參觀學習,進行公開討論,氣氛熱烈。孫從瑞的屍體除了脖子上的淤青,身上沒半點傷痕,也就是說,並不存在“屈打”“迫害”“逼供”這一類情況。
要知道,一個人在未得到正名之前是不會輕易赴死的,否則他的清白不保,而且他又沒遭到毒打,更用不著自殺。
那麼孫從瑞自殺的原因就很明了了:畏罪自殺。
而他被彈劾的罪狀中,最嚴重的一項就是陷害季青雲了……
於是這一條指責雖毫無證據,但多數人已經越來越偏向它的真實性。
紀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派人四下裏散播孫從瑞是大壞蛋陷害忠臣的傳言。季青雲當年是太子的心腹,有正統光環普照,跟大太監陳無庸完全勢不兩立,後來又被冤枉、被殘害,這樣的人是最容易得到普通老百姓的同情和擁護的。於是孫從瑞這個名字經常被老百姓們拎出來罵一罵。孫從瑞一輩子都在追求聲名,沒料到死後卻落個臭名昭著的下場,他若地下有知,真不知該作何感想。
紀衡為了鞏固效果,又讓人專門寫了話本子記錄此事,流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