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尋尋覓覓(1 / 2)

在地處中國東南部的地方有一塊群峰環繞,連綿不絕的地方,此地地勢起伏較大,有一夫關萬夫莫開的險,沒錯此正是古之名勝武夷山也。

武夷山有古稱“東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嶽,南有武夷。”南宋理學家朱熹再此居住四十餘年,設帳授徒,著書立說,使之成為東南文化的中心,被譽為“道南理窟”道家稱此地為“第十六洞天”。

而處於山脈的東南麓,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滌蕩、碧水丹峰、風光絕勝的美景。其間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真可謂“水有三三勝,峰有六六奇”,被譽為“奇秀甲東南”。不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陰晴風雨,其山川景色亦幻莫測,瑰麗多姿。

正值晚霞時分,西下的太陽照射在大地的每一寸肌膚,餘暉仍溫暖著每個人的心間。漫步在夕陽之中,別有一番暢快的感覺,迎麵清新的空氣陣陣撲鼻而來,讓人好生輕鬆寫意。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尋聲望去便見山間小徑上行走著一人,此人一襲白色的袍子,手握竹節方扇,俊秀無比的臉蛋上神采奕奕,眉宇間透著一股書生氣,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看起來也就十八九歲的樣子,端的是標準的小生模樣。

那小生在一棵高聳的大樹下停下了腳步,似是在思考著什麼問題,怔怔地望了那棵大樹半晌,才又說道:“此詩為唐王維所作之‘鹿柴’,感歎於黃昏美景,本來用在此處也再適合不過了,隻可惜有幾隻蒼蠅在鳴個不停,破壞了如此景致!”

話音剛落,身後的樹林裏就竄出四五個人影,行動極為迅速,片刻就完成了對白衣小生的包圍。看起來頗為詭異,身手也似不凡。那幾人都身著一身黑衣夜行服,同時還將臉孔蒙了起來,手中鋼刀不斷閃著森森寒光,透出絲絲寒意,令人毛骨悚然。他們身上的裝束已說明了各自的身份,膽小的人聞此場,可能景早已當場昏厥過去。

白衣小生似乎對這一切視而不見,依然抬首望著那棵大樹,隻是將那把方扇的扇葉徐徐展開。隨葉翻撥,一副江南水鄉圖赫然現於其上,在圖的尾部題有幾詞“西江春水江東流,北風飄過江南岸。”,也不知是何寓意。

周圍的氛圍此時已顯得近乎窒息,空氣中流動著壓抑的力量,若要隨時爆發般毀滅對麵的白衣小生。但奇怪的是無論殺手們用淩厲地眼神看著對方,他還是未動,且也無法從他身上感覺到絲毫的能量波動。如果眼神能殺死人的話,估計這白衣小生已不知死了多少次了。難道他不會武功!不可能吧。能在這種情況下依然保持鎮定的絕非是普通人,還是他被嚇傻了。雙方就這樣對峙了足足有近一炷香的時間,直到太陽的半邊臉沉下去了,也未見動靜。

首先打破這寂靜的並非雙方的任何一人。隨著“轟隆”一聲巨響,那棵剛才的那棵大樹以應聲倒地,巨大的身軀壓得地麵都為之一震,奇怪的卻是未曾磕著任何一人。

大樹是向後倒的,所以未曾碰著人也不足為奇,隻是因為離得太近,所以都向一旁閃躲了一下,唯獨那位白袍小生自始至終未曾離開過。大樹斷口很齊,可見是被利器所斷,這麼粗的樹不象是一招所致,看起來是有人事先作的手腳,尋聲望去卻也不見其人。

正疑惑時,卻聽一聲喝止:“大膽狂徒,居然敢在本大俠的地頭為非作歹,看我如何收拾你們。”便見一人躍下旁邊的一棵樹梢。

一位身披淺藍色短裝,身材雖算不上健壯,卻渾身透著一股陽剛之氣,俊朗的相貌,更凸現出他的英姿勃發,一副戰神再世的樣子。年紀看來倒是和那個白袍小生差不多,手中雖無啥武器,卻也讓人絕對相信他的實力不弱。不知怎的,原來對賊人愛理不理的白袍小生此時卻轉過頭來,也不禁為其而一愣,甚至連他自己也不知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