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磁石的運用(1 / 2)

水上之友——指南針 古人對磁石的運用

指南針的前身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其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

我國古人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漢武帝時期,天下眾人皆知漢武帝喜愛奇珍異寶,如果能尋上一兩件討得他的歡心,這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就享不盡了。

當時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特殊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鬥棋”。

漢武帝見過很多鬥棋,黃金造的、瑪瑙造的、象牙造的,天下該有的他應有盡有。所以他一見到這副棋,立刻就沒了興致,不相信這個黑漆漆的鐵疙瘩有什麼非同尋常之處。

欒大也沒多解釋,隻是淡淡說了一句:“陛下,你看好了。”說著,從袋子裏摸出幾枚棋子,往棋盤上輕輕一擺。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那幾枚不起眼的棋子突然好像活了一樣,自動在棋盤上相互碰撞打鬥起來,直看得漢武帝目瞪口呆,老半天才緩過神,忍不住連聲稱奇。

欒大見龍顏大悅,心裏竊喜,垂手退到一邊等待著漢武帝的獎賞。

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

其實,棋子相互吸引碰擊並不奇怪,欒大隻不過是充分利用了磁石的吸鐵功能罷了,但漢武帝卻不曉得這裏麵的道理。

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

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

我國古代對磁性的認識和利用,在世界上是比較早的,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

古代人認識磁性,是從發現磁鐵礦具有磁性開始的。古代人把磁鐵礦稱為“磁石”、“慈石”,又把磁鐵礦中具有極強磁性的亞種稱作“玄石”。

東漢時期的《異物誌》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詩中也用過“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

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

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10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兩千克重的刀器。

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古人對磁石的認識在醫學上多有體現。古代先民在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比如曆代都有應用磁石治病的記載。

據戰國末期成書的《管子》和《呂氏春秋》記載,我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他們管這種石頭叫“磁石”。

在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書中的“倉公傳”便講到齊王侍醫利用五種礦物藥治病的事。這5種礦物藥是指磁石、丹砂、雄黃、礬石和曾青。

在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藥書中,講到了利用味道辛寒的磁石治療風濕、肢節痛、除熱和耳聾等疾病。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名醫別錄》醫藥書中,也講到磁石可以養腎髒,強骨氣,通關節,消癰腫等。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藥書中還講到用磁石等製成的蜜丸,說經常服用可以對眼力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