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處深山,足跡不過山外小村,所知止於山中所見,父親所講和少得可憐的書籍,因此每一冊書籍都被父子倆當成瑰寶,也因此,長弓雲對外界人世的知識非常寡薄。
石室藏書甚豐,門類齊全,從詩詞歌賦、百家經典、算術勾股、山川地理、天象術數、古史今聞到漁牧農桑、冶鐵製工、軍陣行伍,幾乎無所不包,雖吸引力不及仙術,但仙老有話:學仙術重在悟***悟必先有覺,有覺必先有知,無知無識談何覺悟?又如何觸類旁通,增益進境?又豈能明天地至理,登通天大道?
晨誦、早讀、午修、晚講,長弓雲在仙老桐風英的傾力教誨下,孜孜不倦,一頭紮進書堆,漸漸也讀出滋味,如癡如醉。
桐風英是何等人物?四百年前的桐侯,仙島青年一代最為驚才絕豔之人,博聞強記、見識不凡,二十三歲即自創《淩虛》之法,可不借外物法寶淩空而行,震動三域,驚動帝皇,方才得以進帝都侍奉兩代帝皇。
寒暑更迭又春去秋來,長弓雲一天天長大,在整整兩年間未曾學過絲毫仙術,卻也真的觸類旁通,《奔雷術》悟通第三層,運功行走如飛,隱有風雷之聲。
又一夜晚講。
所謂晚講,乃是學生在晨誦、早讀、午修時遇到困難、疑惑,記下來,晚上向老師請教,老師則根據這些問題闡理釋義,廣征博引,盡量在解決疑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維開闊,教會學生利用所知來推導、解決問題。
所謂傳道、授業、解惑,最難者,解惑也!
“仙老,《黃胄》簡書說帝國之初有十萬八千裏疆域,人口萬萬;《國略》帛書裏說,而今帝國有二十萬裏疆域,地更大物更博,卻僅有人口兩千萬三百萬,弟子不解,究竟是經書裏記載錯了,還是什麼原因讓近八千萬人口消失,六百年來,人口竟然不增反減?”
“這......”長弓雲突然提出的問題,讓桐風英竟然在一時之間不知該從何說解。
沉吟半晌,他決定拋棄一些顧慮,讓孩兒以事理、明己身、立大誌,乃道:“上古黃帝敗蚩尤,收九黎之眾為奴以賞功臣,故奴隸又稱黎民,沒有姓氏,為私人所有,不入百姓戶籍。本朝開國時確有百姓萬萬,然六百年來征伐不斷,無數諸侯國破家亡,從開國初的三萬諸侯到今日四千諸侯,可見因戰敗而淪為奴隸之人不知凡幾。如你父,原是奚國大夫,奚伯好武而惹眾怒,被諸侯聯軍擊滅,奚族皆為奴隸,你父也淪為姬國獵奴。”
八歲的長弓雲這才明白,地位連牛馬都不如的奴隸不僅是自家父子和幾個小夥伴,在龐大的帝國中,有至少萬萬奴隸的命運一樣悲慘。
“諸侯兼並,勝者擁有越來越大的領地和越來越多的奴隸,當今帝國中,實力堪比皇室的諸侯已有十指之數,天下即將大亂,帝國即將不存,正是匡複明堂共和舊製的良機。雲兒,他日你學成下山,當為百姓立命,討伐無道之帝皇,還天下以太平。”
“那......仙老,黎民呢?”百姓,乃是有姓氏的人,也就是貴族和平民。長弓雲由己及人,知道自己在這世間的身份是奴隸,是沒有姓氏和戶籍的黎民,自然關切。
“唔......當世無道,黎民如草芥,管不了那麼多了。”
萬萬黎民,千萬百姓,百萬貴族,在出身貴族的仙老桐風英眼裏,終究還是以貴族為重,以推翻世襲帝製、恢複貴族共和為要。若非親眼目睹流星子出世,若長弓雲真的隻是奴隸之子,恐怕他連看都懶得看一眼。
長弓雲想不到那許多,卻覺得仙老的解釋裏有太多的問題,一時又不知問題出在哪裏?也對,仙老早說過,要明世間之理,行天地至道,絕非讀兩年書的八歲孩童所能企及,還要學啊!
晚講結束,仙老離去,長弓雲又尋了許多書冊研讀,希冀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能解脫父親和小夥伴們奴隸命運的答案。困了,走動幾步,累了,揉揉眼,可終究還是個八歲孩童,就算此處天地靈氣集萃,也會神疲力乏,忍不住趴在書桌上入睡。
懷中有物頂住書桌邊緣,硌的心口生疼。銅板,帝經。
半夢半醒的長弓雲挪到榻邊,掏出溫養在懷裏的錦緞包裹放在枕下,和衣睡去。
夢中。
他看到了爹爹,爹爹額上閃爍著紅色的奴字符文,雜亂的胡須和披散的長發掩住了一半麵容,原本挺直魁梧的身軀竟有些佝僂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