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斤,勉強能成,運轉《帝經》之法,下蹲上舉,艱難無比,好幾次脫力栽倒,倔強的天性,心中的渴求讓他又爬起來繼續,把自己壓榨到極限再超過極限。
“拉滿弓不是極限,須拉斷弓臂才算紮實!”爹爹的話,少年片刻不曾忘卻。
冰寒的瀑布水轟隆而下,雙手托舉巨石的長弓雲雙腿戰戰,幾欲軟倒。忽然,體內僅剩的一股氣機竄動,牽引周遭天地靈萃之力彙聚,化作旋風穿破瀑布和巨石阻礙,猛然灌入他的頭頂和雙掌。
體內轟隆有聲,比那瀑布飛瀉而下的巨響更為有力。
如龍卷一般的靈萃之力彙入丹田,旋轉煉化為自身真氣,又流轉五髒六腑,四肢百骸,補充消耗殆盡的氣力。長弓雲頓覺輕鬆,心中明悟此舉正合《帝經》修煉之道,不禁心中愉悅,口吐長嘯。
嘯聲尖銳,響動四方,洞中靜室內,仙老桐風英心中一驚,旋覺那嘯聲中帶著歡愉,並非遇險求救之聲。
“唔,《帝經》與神山,真有因果!”
當世,修士之路無外三條,鍛體、煉氣、修神。
鍛體讓筋骨強悍,神力驚人,行“以力破法”之道;煉氣以吸納天地靈萃壯大己身、洗筋伐髓,使修煉者脫胎換骨,登天路以證道;修神者錘煉神魂,發掘慧根,師法自然而曉諸天萬物之理,借助丹藥、法器、靈物施展法術,飛天遁地,吞雲吐霧,無所不能。
世事無絕對,修煉之道因人而異,萬載以來前人走出道路千萬條,各有千秋,追根溯源,分門別類,遂成神山、仙島兩大係統。
修士來自凡間,自然受到世俗影響,往往以自身資質條件選擇修習神山或仙島之法。
神山之法,鍛體、煉氣並重亦可單獨修煉鍛體。一般筋骨強壯者即可鍛體,煉氣需要覺悟資質,且修煉時間漫長,耗費較大。
帝國之初,皇室和諸侯軍製乃平戰結合,戰時以貴族為骨幹,召集平民而成軍隊,因此成年平民都有可能應征打仗,民風尚武。
立國六百年後,世道漸變,軍製亦變,皇室與諸侯都供養有常備軍,故資質較差、身家菲薄的修士一般選擇門檻最低的鍛體,隻要下功夫肯吃苦就能有所成,投軍即成甲士、列長、隊率甚至旅大夫,為平民修士的進身之道。
出身低級貴族,資質較好者,一般選擇以煉氣為主,鍛體為輔,又或者鍛體為主,煉氣為輔,此法成就往往在單修鍛體之上。
仙島之法,借天地萬物奧義,以煉氣為裏,術法為表,非聰穎明慧、根骨極佳、身家豐厚者不能學,為諸侯、士卿大夫子弟專屬。再者,高級貴族子弟個個家學淵源、尊貴不凡,怎能與平民修士一般行那又髒又累又苦甚至須承受劇痛的功法?錦衣華服、仙姿飄逸、氣韻不凡、出塵臨仙......這是必須的!
四百年前的桐侯風英兄弟即是選擇仙島之法,此前教授長弓雲的也正是仙島之法,讀書明義隻是修法的基礎。
可惜流星子能煉氣,卻記不住符文,長此以往,日後就算真氣澎湃卻無術法使用,怎可臨陣殺敵、橫掃天下、顛覆帝國、匡複舊製?可見仙法之路已然不通,隻能期待《帝經》締造奇跡了。
倏然又是三月過去,長弓雲日日在龍吟飛瀑下苦練,並未回來。
仙老桐風英覺得奇怪,雲兒六歲時就能輕鬆搬起三百斤大石,如今《帝經》在身,錘煉三月後於那飛瀑下舉起千斤巨石並非不可能,怎麼......
他偷偷下去窺探,隻見如銀河傾瀉的飛瀑下水花四濺,原來是挾千鈞之力而下的流水擊打在一塊突兀而出的大石上,其音如雷,竟然破了那龍吟之韻。
再看,那塊千斤有餘的大石並非突兀而出,石下有一道小小身影,單手擎起巨石,一手五指戟張,指掌間電光閃動,忽然化作一根雷光長箭隨手擲出,風雷聲起,雷光飛縱,鑽入寒潭水麵炸起白花花的水柱,猶如蛟龍出潭一般,其勢又壓倒飛流擊石之聲,在群峰間回蕩,又若龍吟。
飛瀑下舉起千斤巨石還能玩兒《奔雷術》,觀其術應該已入第四重境界,堪稱奇跡。若非左近沒有更大的巨石,恐怕.......到此地步尚不回來?嗯!想必流星子已經窺到《帝經》修煉之路。既如此,他也不必學仙法了,吾即出山雲遊,尋那續命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