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康熙(6)(1 / 3)

廣西之亂皆因清朝的廣西將軍孫延齡引起。孫延齡原是定南王孔有德之婿。孔有德因在廣西率領清軍與李定國交戰時殉難,其女孔四貞被太皇太後收養宮中,封為郡主,長大後嫁給孫延齡。太皇大後和康熙皇帝對孔郡主另眼相看,連帶著對孫延齡也十分信任。不曾想孫延齡因為不滿意康熙的政治主張,因此投降了吳三桂,得了一個臨江王的稱號。這孫延齡叛旗一豎,便猖獗起來,他先占柳州,後犯懷集、蒼梧,又收降了廣西提督馬雄、總兵郭義,倒也威風了一陣子。無奈閩、粵二藩好戲收場,清朝大軍壓境,眼見得自己不行了,這才著了慌。孫延齡苦思無計,隻好去求孔郡主,孔郡主本是忠於皇太後和康熙皇帝之人,與孫延齡政見歧異,她雖然長得妙花似玉,美貌非常,可早被孫延齡拋在一邊,這時孫延齡求助於她,她自然不想幫他。誰知孫延齡是個不顧臉麵的人,競在孔郡主閨房給她雙膝跪倒。孔郡主看在夫妻份上,隻好北上赴京,麵見太皇太後為他說情,孫延齡自以為這事神不知鬼不覺,非常秘密,誰想孔郡主走不多時,便被吳三桂探聽出來。吳三桂便派了一個孫子吳世棕赴廣西,名義是給臨江王軍隊送軍餉,叫孫延齡去領,孫延齡還以為吳三桂不知道自己的心思,竟出城見吳世棕,那吳世棕見他進得帳來,一聲斷喝,伏兵四起,登時便將孫延齡砍得血肉橫飛,孫延齡背清降吳,又背吳降清,自己尋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這才算是將東南戰場的浙江、廣東和廣西戰事交代完畢,“三藩之亂”,就隻剩下最後一藩吳三桂還在亂了。

4 自掘墳墓——吳三桂覆滅是必然

吳三桂逆勢登基稱帝,沒有又扭轉他的被動局麵,接下來的隻有軍事上頻頻失利和自己一命嗚乎,他是輸在不占天時、地利、人和,還是康熙這個對手太強大?

吳三桂真不愧是個梟雄,他並未因閩、粵二藩的失敗而服輸,又過了兩年,他竟“登極坐殿”,做起“皇帝”來了。康熙不愧是一代有為君主,他在指揮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雖日理萬機,但頭腦清醒,始終把戰略重點放在吳三桂身上,他派去討伐吳三桂的各路軍馬,有的馬到成功,有的成效甚微,亦有個別失利。康熙針對具體情況,一一做了處理和調整。因此康熙十六年的前半年,南方戰場調動頻繁,他先是命令圖海出漢中,逼四川,解除了後顧之憂,爾後便把主要注意力轉向江南。

這年正月江寧將軍額楚統兵進攻吉安敵軍失利,康熙立命侍郎斑迪到達吉安前線,找出了原因,調整了軍力,清軍士氣重又振作,接連攻下會昌、新城、汀州、寧化、清流、歸化等地,迫使吳三桂手下吉安守將韓大任棄城而逃,為了加強平叛力量,康熙又任命都統鄂內為討逆將軍,率軍赴嶽州。任命莽依圖為鎮南將軍。率軍赴韶州,額楚赴袁州,康親王傑書率軍赴潮州,夾攻吳軍。到了這年四月,提督趙賴攻下泰和,擒住吳三桂戰將肖元,各路清軍又按原定計劃向前逼近。吳三桂明顯感到形勢吃緊,慌忙帶領心腹從長沙轉移到了衡州,

康熙意識到江南戰場要發生根本變化,趕忙抓住戰機,又做了新的部署。他連下幾道上諭命簡親王喇布指揮侍郎覺羅舒恕、總督董衛國率軍攻取永、衡二州;命穆占領軍趕赴茶陵,配合喇布行動,命安親王嶽樂由江西移師湖南境內等待命令,隨時向吳軍發起進玫。

吳三桂見清軍包圍圈越縮越小,不由心中恐慌起來,急命自己的心腹胡國柱和馬寶從廣東回師湖南,這二人由粵赴湘,來至韶州忽然心生妄想,打算攻下已被鎮南將軍莽依圖收複的韶州城,不想莽依圖和江寧將軍額楚因連打勝仗愈益奮勇,率軍出城來戰胡國柱和馬寶,一鼓作氣,將他們打得狼狽而逃。胡國柱、馬寶氣喘籲籲,奔至衡州,向吳三桂軍前請罪。吳三桂見狀大驚失色,但因清軍日漸逼近,哪裏述顧得上治他們的罪名,反倒溫語撫慰幾句,命他們暫且下去歇一息。一麵又下令給夏國相,叫他亦趕來衡州。吳三桂為何如此布置?原來他此時已有了一番打算。他想,自己雲南起事,本為了當一代皇帝,起事之初,為了欺騙世人,曾偽稱明朝的朱三太子在他軍中,他打出“反清複明”的口號,保朱三太子做皇帝。可他建的國號稱周又不稱明,早已弄得不倫不類。實際上,他軍中根本沒有什麼朱三太子,吳三掛對此比誰都清楚。既然沒有朱三太子,自己何必老是當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再說這年吳三桂已是六十七歲,他已預感到沒有幾年活頭了。再不登基。也許就做不成皇帝了,豈不是白鬧騰一陣?因此,他把胡,馬、夏都調回身邊,讓夏國相來做宰相,讓胡國柱、馬寶來做元帥,自己就要麵南稱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