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月,甘肅新教在田五的領導下再次揭竿而起,義軍以通渭縣的石峰堡為據點,積儲大量的糧食、武器。田五犧牲後,義軍在張文慶的率領下,於五月渡過黃河,攻陷通渭。乾隆遂令阿桂、福康安、海蘭察等即刻前往甘肅,直撲石峰堡。石峰堡位於萬山之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阿桂令軍士斷其水道,對撤入石峰堡的義軍進行圍困,於七月初才攻陷石峰堡,徹底平定這次起義。
阿桂曾四次因功“圖形紫光閣”。阿桂第一次享此殊榮是在第二次平定金川告捷之後;第二次是在平定甘肅回民起義之後,此次阿桂位列功臣之首;第三次是在平定台灣林爽文起義之後。而且是再次位居功臣之首(乾隆五十三年);第四次是在擊退廓爾喀人侵西藏之後。
在於敏中去世以後,“性頗敏捷”、“心可幹城”的阿桂被升為軍機處首席大臣,而在乾隆四十五年李侍堯勒索屬下案發,則使得內閣首輔也落到阿桂的頭上,這一年阿桂已經六十四歲。在經曆宦海的四十五年沉浮後,阿桂便成為名副其實的真宰相。
雖然阿桂隻比乾隆小六歲算不上年輕、他的文采也不是那麼出眾,但在滿人中他的確是非常出色的,論運籌帷握、決勝千裏不亞於傅恒;論治河,他的經驗、能力正好彌補高晉逝後所造成的空缺;論操守他也可與劉統勳相媲美。
乾隆四十三年夏秋之交,暴雨成災,黃河接連在祥符(今開封)、儀封一帶決堤,“廬舍禾田被淹”,就連安徽的鳳陽、宿州、懷州、蒙城、靈璧等地俱被水浸。兩江總督兼內閣首輔的高晉立即奔赴儀封、祥符主持築堤。孰料剛剛築好的堤壩在該年十二月再次被洶湧的洪水所衝塌,高晉因此受到“下部嚴議”的處分,翌年正月初十高晉在治河工地病逝。皇帝遂令阿桂前往治河工地,“查勘河工”。阿桂在抵達河工後,立即組織開郭家莊引河,又在王家莊築壩蓄水,把肆意流竄的河水引人新開的引河,以減輕儀封一帶所築堤壩的壓力。在經曆一年零八個月的風餐露宿之後,儀封一帶堤壩終於合龍。
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皇帝再次派遣阿桂去浙江檢查海塘工程。次年二月阿桂在視察海塘之後本應回京,正要啟程又接到“順道勘清江、陶莊河道、高堰石工”的諭令。
至於阿桂的老成持重,辦事認真,更是宰輔不可缺少的。阿桂對皇帝從來都是畢恭畢敬。而其對下屬嚴中有寬,兼之他又能嚴於律己,在同僚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同劉統勳相比,阿桂缺少鋒芒,以息事寧人為上策。乾隆四十七年,他奉命去浙江追查抽換王亶望入官家產一事,當陳輝祖以受王亶望之托恐金子太多礙眼而自辯時,阿桂竟以此供上奏,希圖了結此案,直到受到皇帝的批駁,才將陳輝祖以銀易金,抽換古玩字畫查清。乾隆五十一年竇光鼐疏劾浙江錢糧虧空時,就曾涉及浙江布政使盛柱〔兼任杭州織造)饋贈皇十五子永琰財物等情節。雖然立永琰為儲並未公開,但朝中一些大臣是可以猜出一二的。負責清查浙江省錢糧的大學士阿桂對此就非常敏感,在疏奏中特別強調盛柱進京所帶三萬九千兩白銀,係賣人參所得,已上交廣儲司,並未送與十五阿哥物件。阿桂不想因此而觸動國本,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阿桂並不是乾隆有意培養的宰輔,而且他在擔任宰相時期,正值和坤在政壇崛起並扶搖直上之時,雖然和坤有取代阿桂之意,卻無取代的能力;而乾隆對阿桂解決具體事務的能力、不在臣僚中結黨以及他的平和、中庸性格的欣賞,都使得並不年輕的阿桂在宰相的位子上一幹就是十八年。
阿桂把對和坤的抑製,寄希望於嘉慶的親政上,但由於乾隆對權力的留戀,當了太上皇帝的乾隆依舊大權在握,受乾隆寵愛的和坤也依然有恃無恐。對此阿桂憂心忡忡,他曾無限感慨地對家人說道:“我年逾八十,可死;位居將相,恩遇無比,可死;子孫皆以佐部務,無所不足,可死。今忍死以待者,實欲俠皇上親政,犬馬之意得以上達。如是死,乃不恨然。”
阿桂並未能等到嘉慶親政的這一天,在嘉慶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病故,終年八十一歲。、阿桂被追溢“文成”,入祀賢良祠。
六 清水教反清始末
1 無奇不有——教主王倫擺出“陰門陣”
王倫為什麼組織教徒反清?原來當時有個慧悟和尚一直在王倫的旁邊搖旗呐喊。他稱王倫才在督撫之上,對他預言說“十年當為君姓上加白字”(即“皇”),勸他“毋自棄也”。王倫於是做起皇帝夢來,自稱紫微星下凡,準備造反當皇帝。王倫是怎樣與清政府為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