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斷代史史書是《漢書》
第一部曆史批評著作是《史通》
第一部兵書是《孫子》
第一部古代製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是《齊民要術》
第一部農業生產技術論著是《天工開物》
第一部植物學詞典是《全芳備祖》
第一部藥典書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醫藥書籍是《黃帝內經·素問》
第一部地理書是《禹貢》
第一部茶葉製作書是《茶經》
第一部建築學專著是《營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紹書是《盤珠算法》
第一部繪畫理論著作是《古畫品錄》
第一部係統的戲曲理論著作是《閑情偶記》
第一部戲曲史是《宋元戲曲韻史》
第一部圖書總目錄是《七略》
什麼是“回環詩”
宋代文學家蘇軾和秦觀是好朋友。一次,秦觀出外遊玩,很長時間沒回來。蘇軾很惦記他,就寫信詢問他的情況。不久秦觀給蘇軾回了一封奇怪的信,隻見信紙上寫了14個字,排成一圈:
已暮賞
時花
醒歸
微去
力馬
酒飛如
蘇軾看後,連聲叫好。原來秦觀寫的是一首回環詩,詩中描述了自己在外的生活和情趣。內容是: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標點符號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中國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古人寫文章一氣到底,沒有停頓。讀的人可就吃力了,甚至還會產生誤解。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可看出標點符號的重要,某校籃球比賽結束,裁判在黑板上宣布:“我校籃球比賽已經結束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結果,兩個班都說自己是冠軍,初二(1)班同學說黑板上明明寫著“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初一(2)班同學說,不對,黑板上寫的是“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你看,不用標點符號,引出多大麻煩?
讀錯了還是小事,如果翻譯外國著作那就更加麻煩。清朝末年的文學家、翻譯家林琴南老先生就鬧過不少笑話。林琴南不懂外語,卻用文言文翻譯過150多種外國小說。他翻譯時苦惱的倒不是自己不懂外語,而是中國沒有一套統一的標點符號。特別是外國小說中的省略號,弄得他束手無策,隻得在省略號的地方寫上“此語未完”四個字應付一下。
古人也明顯地感覺到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實在難讀,漢朝人便發明了“句讀”符號,語義完整的一小段為“句”,用“。”表示;句中語義未完,語氣可以停頓的地方為“讀”,用“、”表示。這樣,文章讀起來就比較方便了。宋朝人開始改用“,”“。”表示句讀。明朝人又進一步發明了人名號和地名號。有了這些符號便可以避免誤讀,但用於文章的表達還是遠遠不夠的。
1919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在以上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解放以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9月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
“您”和“她”是如何演變的
“您”在現代漢語中作為第二人稱的敬詞。不過,在古時候,“您”隻是一般的稱呼,並沒有特別尊敬的意思。
也有人認為“您”是從“恁”字演變而來的。“恁”在古時候是個常用的字,是“這樣”、“如此”的意思,有時候也被人借來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但是,並沒有明顯的敬意。南宋戲文《張協狀元》裏說:“有些錢,怎知奴便湊來助恁。”可見,用“恁”稱“您”,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