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通過提問,合理地說服他人,得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機會;有人通過提問,建立良好關係,獲得他人的幫助,增進了雙方的理解;有人通過提問,獲得大量的有效信息,從而助益了自己的人生。不同的提問方式,結果大相徑庭。
本書總結了30條“與眾不同的提問原則”,讓你掌握提問的本質,學會提出好問題,並駕馭任何類型的對話。
第一條:理解原則
·避免有威脅性的問題。這是一條基本原則。當你想與他人深入交談前,你就應該注意,不要從過於私密、過於有威脅性的問題開始,以免對方無法回答,造成冷場的局麵。假如你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威脅性,對方將采取自衛的措施,那時你就達不到溝通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拉進彼此的距離,互換重要的信息,所以應該盡量從一些讓人舒服的話題開始。
·理解和同情。有時,僅僅問一些令對方感覺很舒服的問題還是不夠的。作為一名優秀的提問者,我們應當了解到,你的談話對象是有感情的人,那麼說話的內容也應帶有感情。一個幹巴巴的問題如何打動人心呢?問題的根本在於理解,要通過自己的問題,表達出對於交談者的理解和同情,讓他體會到誠意,來提高對方回答的積極性。
第二條:興趣原則
·提出對方感興趣的問題。和我們寫文章一樣,平鋪直敘並不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一本好書,一定是從一開始就對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若在開頭提出新穎的問題,便能激發讀者的興趣,讓讀者產生繼續讀下去的渴望。提問和溝通也是如此,提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讓對方想不回答都難;提出一個對方感興趣的問題,他就會主動跟你聊,並且能敞開心扉。
·引發雙方的共同思考。努力提升問題的質量,多提一些能夠引發他人思考和興趣的問題。無論是談判、交流、寒暄,都應該想方設法提一些讓雙方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學會用問題去敲擊他人的好奇心,這樣你才有機會獲得他人的關注。在交流的過程中,要對問題、事物進行探討,了解各自的見解。
·吸引對方提出問題。在提問中表達你的興趣非常重要,它會改變他人對你的印象,加強彼此的親密關係。當有人對我們的做法感到好奇並提出問題時,我們會產生很大的滿足感,很樂意為對方解釋,進而開啟一段深入的交談。所以,一個好的提問,必然能吸引對方提出他們自己的問題,和你產生熱烈的互動。
第三條:氛圍原則
·好問題還需要合適的場合與氛圍。在追求浪漫的韓劇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橋段:夕陽西下,優美的背景音樂響起,帥氣的男士穿著筆挺的西裝,單膝下跪向女孩求婚,女孩感動地熱淚盈眶,激動地回答“我願意”。整個場景的營造,讓那位男士的提問充滿難以回絕的美感。有時,我們提問的內容並不重要,更為重要的是場合和氛圍。提問的場合越合適,獲得積極回答的概率就越大。
·掌握提問的時機。一次和諧的交談需要良好的氛圍,但我們不可能永遠都掌握提問的環境。不過,我們可以盡力去尋找合適的時機,以提高詢問的效果。在提問前,我們至少要有這樣的意識:“對方此時是否有時間給予回答,怎樣的場合更方便我去提問呢?”
·在對方空閑時提問。不顧實際情況而盲目地去詢問,往往是徒勞的。比如,當一個人正在忙東忙西,你卻要求他停下手中的工作聽你的問題,對你解釋一些他現在無暇關注的事情,難免會惹得對方不悅。要注意提問的時間,了解回答的對象,使用恰當方式在對方空閑時提出問題,才有機會和他深入交流。
第四條:傾聽原則
·不要自說自話。談話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如果你從頭到尾都自說自話,就無法了解對方,對方也不想了解你。有時候,我們應該多做傾聽者,而不是表演者。要將傾訴的機會讓給他人,讓對方多講一講,通過不斷地提問和傾聽從他那裏獲取更多的信息。
·多向對方提問,然後傾聽。鼓勵他人進行深度對話或者多說一些,是每個優秀提問者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想要贏得他人的理解和認同,就要多向對方提問,以表達你的興趣和關心。根據他講述的內容,進一步地提問,不斷地引申話題,這樣會讓你們之間的對話和溝通更為順暢。
·根據對方的需求提出你的問題。“能多跟我聊一聊這個話題嗎?”這是一個隨時都能用上的有效問題。接下來再這樣提問:“為什麼是這樣?接下來怎麼樣了?”弄清楚對方的需求後,我們才會知道該如何繼續交流,而對方也會從你的提問中感受到你對於他的關心和重視。
第五條:話題原則
·問題要合理。德國大文豪歌德說:“如果你想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就要先問出合理的問題。”
提問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提出的問題要恰到好處才行。如果不注意分寸,很容易聊出糟糕的事情來。這表明,要選對話題,別人才願意跟你聊。
·話題要符合對方身份。話題和對方的身份密不可分。特別是與第一次見麵的人交流時,為了避免出現尷尬的局麵,達到良好的交流效果,就要學會觀察對方的身份,再提出恰當的問題。一個簡單的例子,你不能向警察請教如何偷東西,恐怕也不能問一個犯罪的銀行家是如何在金融市場洗錢的。因為無論你說些什麼,對方都將根據你引出的話題進行相應的反饋,隻有身份符合,他才能真心地跟你交流。
·話題要符合當下情境。引入恰當的話題提問,特別是符合當下情境的話題,它將促使他人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相反,如果你提問的話題與當下的情境不合適,比如,吃飯時問他如何清理馬桶等,就隻會使交流雙方感覺很不自然。找到一個合適的話題,如何自然而然地引出你想要的問題,這是我們應該掌握的技巧。
第六條:有效原則
·喜歡講話,更要喜歡講有效的話。一個人喜歡講話並不是什麼缺點,也沒有壞處,但和人交流時則要交流在點子上,不要總說廢話。要通過一個有效的問題,幫助自己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對於事物才能夠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就是說,提問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漫無目的。任何形式的溝通都應如此。
·避免總體性的問題。“你喜歡什麼樣的電影?”“你喜歡去什麼地方旅遊?”很多情況下,這種總體性的問題對方並不好回答,因為這類問題需要長時間的思考,也很難讓對方有所觸動,感覺是無從回答的。這時,具體的問題反而更有效。你不如具體地提出某一方麵或某一部分的問題:“你喜歡某部電影嗎?”“你覺得杭州是一個旅遊的好地方嗎?”這樣的問題就是有效的,你和他能夠快速地進入到互動的對話之中。
·既然開口提問,就要問到要害。過於空泛的提問意味著“沒話找話”,隻會讓人倍感無聊。想要讓人願意跟你繼續溝通,就要提問到對方所關注、在意或利益相關的重點區域,問到要害,這樣才能打開對方的話匣子,深入地交談下去。
·目的是獲取有效的信息,不是消耗時間。提問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取信息,而提問的過程同樣也是對已知信息進行分析整合的過程。所以,要學會在無數真假難辨的信息中找到真正有效的信息,不要浪費時間在那些客套和寒暄之中,這樣的提問才能夠事半功倍。
第七條:正麵原則
·多提出正麵問題。一個經驗是,提出正麵的問題往往會得到對方積極的回答,這種提問能讓人擁有好心情。相反,提出負麵的問題,會使對方聯想到不愉快的場景,很容易影響溝通的氛圍,也不利於交流的繼續進行。所以,在溝通的開始,應該盡可能多問正麵的問題。
·提前設定積極的理解。我們知道,負麵的問題容易得到否定的答案,而正麵的問題通常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如何提出正麵的問題?訣竅在於“提前預設”一個正麵的結論。比如:“您覺得這個人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地方?”這是提前給出了一個設定:這個人是值得尊敬的。
又比如:“您想要點些什麼,水餃還是米飯?”作為提問者,我們提前便已經設定:顧客需要點東西吃。對方回答時能給出的大部分答案也都是積極和正麵的。
第八條:讚美原則
·激發對方表達自我的欲望。每個人都喜歡表現自我,特別是當自己做成功某件事時,特別希望說出來,以獲得他人的讚賞。表達自我是人之常情。因此,提出可以讚美對方行為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內心表達自我的欲望,從而讓他們對你暢所欲言。
·發現並讚美對方的優點。在人際交往中,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真誠地表達讚美,將會給彼此留下極佳的印象。你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有人對你的得意之事表示關注,你會覺得他至少是認可你的。如果他真誠地讚美你,你更會覺得受到了對方極大的肯定。提問者也可以在提問時讚美一下對方,以便迅速地得到對方的心理認同,進而取得對方的信任。人在高興時,總是容易多聊幾句,這也是人之常情,有利於你迅速與之建立密切的聯係。
·讚美應符合實際。讚美的提問應當以實際情況為基礎,不應誇大其詞。這個實際情況的範圍很廣,比如對方的家庭、裝扮、學識、愛好等,也可以誇讚與對方成就有關的東西。總之,一定要有實際情況做基礎。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對方在這方麵確實非常優秀。否則就不是讚美,而有溜須拍馬之嫌了。
第九條:命題原則
·命題要考慮你們雙方的條件。與人初次相見,如何知道對方對於什麼話題感興趣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你可以設法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觀察對方的衣服、配飾、手機、香煙,或者是注意他的交通工具、住所地址和職業等,以此推斷對方可能對什麼話題感興趣,再用試探性的問題去了解對方。在考察這個問題時,要把你們雙方的條件放到一起對比,尋找交集,然後找到一個合適的命題。
·懂得轉移命題。當對方對你提出的命題產生興趣以後,你們就可以繼續交流下去,但如果對方對你提出的命題興趣不大時,需要適時地轉移,提出一個既讓他感興趣同時也符合你需要的問題。溝通時要學會變通,從一個合適的命題進入,才能掌握局麵,駕馭你們之間的對話,問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第十條:換位思考原則
·喜歡了解別人。美國著名成功大師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曾經說過:“試圖了解別人,對別人感興趣,那麼在兩個月內你會交到很多朋友,如果你隻專注於讓別人對你感興趣,兩年也交不到多少朋友。”在與人交往中,人與人的換位思考十分重要。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後再提問,以理解對方為基本的切入點。因為沒有理解,就難有進一步的溝通。
·先思考對方想要的東西。所謂的換位思考,就是多想一想對方需要什麼,再看看他的需要能否與自己的需要結合起來。真正善於提問的人,他們懂得多提問對方願意講的,滿足他人的傾訴需要和內在的表達需求,用這種方式真正地打動人心,讓對方把一個問題聊透,還能為自己積累好的人緣。
第十一條:事實原則
·質疑應該以事實為依據。很多提問本就是一種設疑——如何從對方的回答中得出正確的答案,打消自己的疑問?猜測可以,質疑也可以,但卻應該以事實為依據。一廂情願的猜測和質疑是不可取的,情緒化的質問更是大忌,因為沒有人會喜歡別人把想法強加給自己。所以,當你開始質疑式的提問時,最好掌握一定的事實依據,而不是隨意猜測。否則,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得不償失。
第十二條:準備原則
·提問之前多想想。很多人都有這樣尷尬的經曆,有時對一些問題並不想問,但卻偏偏說了出來,然後就開始後悔自己怎麼如此口無遮攔,接著隻能頻頻地向對方道歉。一旦出現這種局麵,雙方的溝通就很難正常進行下去了。所以,在提問之前多想一想:“我到底想問什麼,我應該怎麼問?”不要想到什麼說什麼,要合理地組織語言,斟酌用詞。事前做好準備,溝通時就不至於尷尬。
·良好的準備是成功的前提。在溝通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隻有這樣,才能胸有成竹,更多地掌握對話的主動權。在提問之前,要多做準備,特別是收集對方的情況,需要溝通的問題的資料、信息等。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人能張口就提出令人拍掌稱讚的問題,這一切都來自於背後的努力。隻有目的明確的人,才會用心去做。學會提問,並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而是為了解決實際的問題,因此準備功課必不可少。
第十三條:距離原則
·追求等距離的溝通。人與人的交往總是在尋找一種合適的距離,彼此遵守對方的交友規則,互相尊敬,令雙方都能感到舒適自在。聊天時尤其如此,距離感非常重要,但這個距離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找得很準,而是需要不斷地調整,根據對方的表現以及雙方的關係進度來調整自己的位置,以保證雙方的物理和心理距離始終維持在一個健康的水平。一旦有人挑戰或破壞等距離法則,比如過於靠近、話題和語氣沒有約束,就會讓對方有一種被攻擊和被侵犯的感覺。
所以,為了與人安全地相處,我們要對距離保持足夠的敏感,同時要學會自我約束,劃定出一個安全的界限。當這個界限隨關鍵的進展發生改變時,也要具備相應的調節能力,讓雙方的良好互動維持一種動態的平衡,避免因為邊界的模糊造成誤會,破壞雙方的關係。
第十四條:說服原則
·充分運用提示和引導式提問。我們經常說溝通,現在每個人都在談如何溝通,研究怎樣說服別人。那麼溝通的目的是什麼呢?直白地說,確實是為了說服,說服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比如,在商業談判中,人們會彙總各方麵的知識以達到說服對方購買自己的產品或者簽訂合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