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分類
腧穴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抗病活動中陸續發現和逐步積累起來的經驗。它的發展經過了以痛為腧、定位命名和分類歸經等階段。初期的針灸治病,沒有確定的腧穴,隻是在病痛的局部進行針灸,這就叫“以痛為腧”。隨著醫療經驗的積累,肯定了一些腧穴的療效和位置,才加以定位和命名,以便推廣應用,這是腧穴的定位和命名階段。後來隨著針灸的繼續發展,應用腧穴不斷增多,治療範圍不斷擴大,於是,人們把某些治療作用相類似、感傳路線比較一致的腧穴加以歸納,這就進入了分類歸經階段。現在所介紹的經穴,就屬於這一類腧穴。
腧穴可分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三類。
十四經穴:十四經穴位於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簡稱“經穴”。它們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361個穴名。經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經脈的循行線上,所以與經脈關係密切,它不僅可以反映本經經脈及其所屬髒腑的病證,也可以反映本經脈所聯係的其他經脈、髒腑之病證,同時又是針灸施治的部位。因此,腧穴不僅有治療本經髒腑病證的作用,也可以治療與本經相關經絡髒腑之病證。
奇穴:奇穴是指未能歸屬於十四經脈的腧穴,它既有固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又稱“經外奇穴”。這些腧穴對某些病證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奇穴因其所居人體部位的不同,其分布也不盡相同。有些位於經脈線外,如中泉、中魁;有些在經脈線內,如印堂、肘尖;有些是穴位組合之奇穴,如四神聰、四縫、四花等穴。
阿是穴:阿是穴又稱壓痛點、天應穴、不定穴等。這一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部位。阿是穴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