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熱的經絡穴位保健法
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發熱感到恐慌,由此導致了對發熱的過度治療。事實上,小兒發熱是有益的,隻有發熱過高才會對小兒產生不利影響。
體溫升高是小兒疾病時常見的一種臨床表現,當體溫超過正常時,即稱“發熱”。正常小兒的肛溫波動於36.9~37.5℃,舌下體溫較肛溫低0.3~0.5℃,腋下溫度為36~37℃。正常體溫可受內、外因素的影響而稍有波動,如劇烈運動、寒戰、哭鬧,氣溫的改變以及衣服的厚薄皆能引起體溫的變化。一般下午體溫較清晨為高。不同個體的正常體溫,略有差異。
體溫的恒定是機體產熱和散熱的矛盾對立的統一。大腦皮層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調節產熱和散熱過程,並保持產熱和散熱的功能達到平衡。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可分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大類。感染性發熱是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黴菌、原蟲類、寄生蟲所引起的感染,均可因病原體的代謝產物或其毒素作用導致發熱。臨床上可見於敗血症、上呼吸道感染、阿米巴感染、瘧疾、血吸蟲病等。
非感染性發熱可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產熱過多:由於機械性、物理性或化學性破壞組織時,使體內蛋白質代謝及其分解產物異常增多,如大手術後的組織損傷、骨折、腫瘤、溶血反應等。亦可見於由內分泌功能異常所引起,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抗原—抗體反應引起,如風濕熱等;以及強烈肌肉運動如嚴重抽搐、劇烈運動、寒戰等。
二是散熱障礙: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病,或大麵積燙傷造成的汗腺缺乏、大量失血或失水等。
三是體溫調節功能失常:如大腦發育不全、暑熱症等直接損害體溫調節中樞,而致調節功能發生障礙,引起發熱。下麵介紹幾種小兒發熱的按摩療法。
取穴:印堂、合穀等
方法:蔥白頭3個、鮮薑3片。搗爛侵入香油內,塗於小兒手心,印堂及兩側太陽穴,用拇指旋轉按摩30~50次,印堂穴用兩拇指向外推開按摩,再用指壓合穀穴,然後適當用力握捏小兒的手,使之驚啼,再使其安臥。
用生薑汁或蔥白汁作推拿介質,將患兒扶抱或臥位,作如下推拿法
1.推脾土穴、三關穴,各200~300次。分推兩手陰陽穴,各100次。掐列缺穴5~10次。
2.揉一窩風穴(穴在手腕背側掌根凹陷處),揉3分鍾。
3.用雙手拇指推鼻翼兩側。然後推印堂、攢竹穴。再左右分抹額部,抹到太陽穴後用拇指按法。如此反複數遍,以皮膚微紅為度。最後揉風池和風府穴。
4.令患兒俯臥,推上背部脊柱兩側,推大椎、肺腧穴,共約5分鍾左右。
5.暴露胸部,推揉膻中、乳根穴,各20~30次左右。
6.取遠處的合穀或是三裏穴,多揉,範圍可大些。如高燒,應加推天河水等穴。如咳嗽痰多,可加推小橫紋穴,重推肺腧、乳根穴。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狀較重,多推眉弓穴,多揉太陽及攢竹穴。如食欲不振,可多推中脘穴,多摩腹、掐足三裏穴。
發熱是人體抗病的一種正常反應,對小兒是有益的,隻有發熱過高才會對小兒產生不利影響。呼吸道感染的患兒,發熱常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對於病毒或細菌的入侵,機體通過血液中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組織中的巨噬細胞釋放一些被稱作細胞因子的化學物質,如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及幹擾素等,它們具有內源性致熱原的作用,刺激下丘腦前區產生前列腺素,使體溫調控點升高,打破了正常的產熱和散熱平衡,使產熱增加,在高的體溫控製點上達到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導致發熱。有研究表明,在發熱時人體的免疫功能優於正常體溫時,發熱還有一些免疫促進作用,還能抑製某些微生物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