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88327904268,7255238555826392118,7329735879654673470,7326760733440494654,7267090241087867904,7294566451459918884,7314151839287479335,7322279694294862910,6906422160835742728,7312743610770787354,7312743623664077835,7326760735420206142,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31415184257161934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曆史進入春秋時代 (公元前770至前467年)。這時,周王室力量一落千丈,已無力控製各諸侯國。但各諸侯國發展很不平衡,大小強弱各不相同。大國向外擴張企圖控製小國,小國則紛紛尋求大國保護,結果,爭戰不休。
春秋初年,鄭莊公依靠經濟實力,采取遠交近攻策略,征服宋、衛、陳、蔡,北破戎狄,稱盛一時,並在襦葛之戰中大敗周軍,射傷周桓王,使周王室威信掃地。這時,北方戎、狄,南方楚國正向中原推進,威脅各國安全。不久,鄭莊公去世,內亂不止,霸業衰落。東方齊國繼起,任用管仲改革,國力日盛。齊桓公先聯合宋、陳、蔡,逼魯與齊結盟,繼又征服鄭、宋二國,至周僖王三年 (公元前679年)終於結成以齊為霸主的宋、魯、陳、衛、蔡、鄭、邾等國聯盟。接著,齊桓公又集中力量,北破戎狄,南迫楚與齊訂盟。到了周襄王二年 (公元前651年),於蔡丘 (今河南民權東北)再與周王室代表及諸侯訂立盟約,使齊霸業達到頂峰。在齊稱霸中原的同時,西邊的晉與秦兩大諸侯國爭戰不已。晉國在假途滅虢之戰中,控製了崤函要道,阻止了秦國東進。後來齊桓公去世,霸業衰落。宋襄公想乘機稱霸,結果在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打敗。楚國乘勢進軍中原,遇到了強晉的對抗,城濮之戰楚軍被晉文公打敗,確立了晉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但秦國與楚國的稱霸野心並未中止。不久,晉文公去世,秦與晉多次交鋒,互有勝負,但始終沒有越過崤函要地。後來秦向西發展,稱霸西戎。晉在與秦交戰中大大損耗了國力,已無力阻擋楚國北上。為爭奪鄭、宋、陳、蔡等國,晉、楚兩國進行了長期戰爭。在邶之戰中楚國終於打敗晉國,稱霸中原。晉國不甘心失去霸權,遂聯合吳國對付楚國,並不斷擴展自己的勢力,北滅赤狄,繼敗齊、秦,國勢日盛,終在鄢陵之戰中打敗楚軍,使晉國重獲中原霸權。以後晉、楚兩國爭鬥更加激烈。楚國因要對付吳國的挑戰,無暇與晉爭霸,於周靈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546年),在宋都召開了十三國弭兵盟會,晉、楚平分霸權。
吳國在晉國的支持下,國力日盛,又在雞父之戰中奪取了楚國在淮水邊的要地州來 (今安徽風台),占據了有利地勢。吳國闔閭重用懂得兵法和謀略的伍子胥和孫武,在柏舉之戰中一舉成功地攻入楚國國都郢 (今湖北江陵西北),從而奠定了霸業。
當吳、楚交戰的時候,因楚國采取聯越製吳政策,越國不斷攻擊吳國後方。越王勾踐重用善於運用謀略的範蠡、文種為大臣,國力日強,成為與吳爭霸的勁敵。吳、越爭霸之初,越國國力尚弱,攜李 (今浙江嘉興、桐鄉間)之戰,越軍僥幸取勝。接著,在夫椒 (今太湖中西洞庭山,一說今浙江紹興北)遭到慘敗。越王勾踐假意臣服吳國,暗中積蓄力量,並鼓動吳王夫差北上與齊、晉爭霸,以削弱吳國的力量。此後,越國乘機多次進攻吳國,經姑蘇、笠澤、圍吳之戰,終於滅亡了吳國,稱霸於江淮。這時,已到了春秋時代的尾聲,步入了戰國時代。
從春秋爭霸戰爭的全過程來看,從最初的結盟稱霸,發展到滅國奪地;車戰逐漸為步戰所代替,並出現了水戰、海戰;戰區擴大,從兩國接壤地區推進到敵國腹地;戰爭時間更長,已從一戰決勝負,發展到長期反複較量;用兵更加靈活,注意分析敵情、捕捉戰機等;對戰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著名的 《孫子兵法》問世,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