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四十一年,大夏曆貞觀十五載,正值秋末,涼風凜冽,今日之風尤為猛烈。
年僅四十八載的張四,麵色憔悴地倚臥於榻,瘦骨嶙峋之軀仿佛隻剩下一層皮包著骨頭,雙目深陷如同幽邃古井。
紅兒,吾命將盡,吾若離世,爾需護佑子女,堅韌生活。
張四言畢,便闔眸而去,眼角滑落兩道清淚。
穿越至這唐朝數載,終究還是難逃歸墟之厄……腦際掠過最後一線思緒,張四的元神隨之消散無蹤。
夫君!夫君!爹!爹……
榻前,母子二人見張四瞑目無息,頓時失聲痛哭,頹然跌坐在床側。
恩公!
張四屋外,彙聚了無數身影,男女老少齊齊跪地哀泣叩首。
是日,洛水縣全民皆至,哀悼這位不幸辭世的鄉賢。
七日後,即為張四安葬之期,洛水縣十裏長街上人潮湧動,眾人哀痛滿麵,身披麻衣孝服。
洛水縣一代異人張四,壽止四十八載,終因修煉不慎染得重病,羽化登仙而去。
自此以後,洛水縣每戶人家門前高懸白幡,以此追思緬懷張四。
張四仙逝一月間,絡繹不絕的信徒來此祭祀,其中多為其門下弟子,更有不少朝廷顯貴要員。
同月,大夏帝張世民聞悉張四仙逝,心中悲痛萬分,頒發了對張四的第一道禦旨。
因其一生傳奇事跡無數,雖培養出眾多傑出弟子,卻始終未曾踏入朝廷,屢次抗拒皇命。
然而此次,張世民頒布的聖旨在張四麵前變得無法推諉。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張四先生一生修煉有成,輔佐朕治平洛水黃河水患,改良農田,創新法器,功績卓著,澤被千秋萬代。
先生門下三千弟子,皆為國家棟梁之材,先生一生守正不阿,今日仙逝令朕痛徹心扉!先生實乃神界轉世之人,實為我大夏之幸,更是朕張世民之榮幸。
朕特封張四先生為洛水縣鎮水侯,官秩一品!張四先生一生修得無量功德,朕請示蒼穹,封張先生為洛水河神,永保洛水百姓安寧。
欽此!
接到張世民的旨意後,在洛水縣外一座小廟拔地而起,名喚洛水河神祠,內供奉一尊與張四生前形象完全相同的石像。
自那時起,歲月匆匆,一代又一代人茁壯成長。
洛水河神祠前,常綠鬆柏與柔美垂柳相伴相依。
而這河神祠,亦成為了洛水縣一帶聞名遐邇的聖地。
隨著時間的流轉,洛水縣日益壯大擴展。
河神祠靜靜地坐落在洛水河畔,見證了多少春華秋實、世事變遷。
直至大夏曆辛醜年農曆正月十五,對應新曆0221年2月26日。
洛水市,這便是昔日洛水縣的後世稱呼。
安平區,地處洛水市東北部的新城區,寬闊的洛水河流經其境內……
洛水滌心祠坐落於安平區隱蔽的一片仙芝園內,今日,此處卻人聲鼎沸,繁華非凡。
正值元宵佳節,恰逢一年一次的祭神廟會,適逢洛水河神的千載壽辰。
據傳,洛河曆經千年未曾遭受水災侵擾,這一切皆因河神庇護之功。
依山而生,傍水而居,洛河沿岸的民眾自古以來便視祭祀河神為重大慶典,此風俗傳承至今未曾中斷。
祠內,功德侯、洛水河神張四的神位赫然屹立於大殿正中央,神像古樸陳舊,其上細細的法紋刻印著時光流轉的印記。
最近一次修繕祠堂已是七十餘年前的事,彼時正值大夏帝國初創不久。
那次戰火洗禮之後,河神祠由本地最為出色的工匠修複如新。
河神尊駕在上,祈願我家妻兒安康,事業興隆……一位中年修士恭謹至極地匍匐於蒲團之上,口中默默禱告。
自幼年起,他就隨家族長輩一同參拜河神,這一儀式已延續至四十八載而不輟。
祈福完畢,中年修士小心翼翼地包裹了一些香灰置於香囊之中,以作護身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