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誠惶誠恐,嚇得天天跑教堂懺悔:“上帝啊,寬恕我吧!”

從那以後……

他知錯能改,態度堅決得和高利貸事業一刀兩斷,轉行去開銀行了。

閑話不提。

總之,在福爾曼先生天天跑教堂懺悔的時候,阿爾那陣子也在跑教堂懺悔。

兩人一見如故,成了一對(心理疾病的)病友。

一老一小時常湊在一起傾訴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愧疚:“我賺的錢都是罪惡的,我怎麼能這麼做!我不該這麼做啊。”“我怎麼能認為媽媽帶著弟弟妹妹一起死也算是個解脫呢?這是不對的,家人從不是負擔。”

然後,兩個人一起在胸`前劃十字,異口同聲地虔誠懺悔:“上帝啊,原諒我吧。”

神父:……

也因此,阿爾對這位福爾曼先生的傳奇發家經曆知道得清清楚楚。

如今重回十三歲,家裏一貧如洗,一家子都快餓死,想要無中生有地搞一筆錢救急很難。

畢竟,哪怕是想找人借錢,對方也會優先考慮一下他們一家的還債能力,如果還不起利息,還收不回本金,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這種買賣是絕對不能做的。

但阿爾知道,如果找這位福爾曼先生借錢的話,卻不會很難。

當然,前提是先找到這個人。

第3章 阿爾:我又窮又醜怎麼了?我還慘嘞!

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找人並不容易。

盡管上輩子的阿爾和本福爾曼是一對交情很好的病友,彼此熟悉,還經常湊一起聊天(懺悔)。可像是一些具體的,諸如“十多年前你住哪”這樣的小細節,顯然是不可能在聊天中詳詳細細提到的。更何況,那會兒隨口聊天的時候,又不知道有朝一日居然會有重生這麼不科學的事發生。

所以,阿爾隻能根據當年閑聊時帶出來的一些細微信息,如“我那會兒特別愛吃某某店賣的小餅幹”,“我家附近有一家西裝定製店,別看門麵小,但店裏裁縫手藝特別好”這樣的話,耐著性子琢磨半天,圈出一個大概的區域。

這樣一來,總算不用大海撈針。

而且,等確定了大概範圍,一個相對比較知名的高利貸商人自然也就會好找得多了。

但考慮到來回的路程問題,阿爾也沒著急地立刻出發。

他先跑去街角的一間麵包房了。

俗話說窮人家孩子早當家,這話一點兒都不假。

別的孩子隻知道吃吃玩玩的時候,阿爾已經在這條街上跑來跑去地幫人幹雜活了。所以,麵包房的店員是認識他的,這會兒見他在店門口徘徊,就沒忍住問了一句:“阿爾,你在這兒做什麼?”

這個店員是意大利移民,說話的口音,總帶著西西裏島方言那種嘰哩呼嚕的味道。

阿爾立刻精明地用同樣的方言巧妙套近乎,又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捂著小肚子:“我想要點兒吃的,一個麵包,半個……最便宜的,剩的也行。”

雖然在異國他鄉聽到鄉音讓人覺得親切……

但店員還是有點兒遲疑:“可你,你又沒錢!”☆☆

若是正常的十三歲孩子這時候大概就無計可施地退卻了。

但上輩子全家死光,一直孤身一人,在社會上艱難求存、摸爬滾打的阿爾卻從不知‘放棄‘這個單詞怎麼寫,而且他的臉皮也早磨練得足夠厚了。

於是,他就擺出一副虛弱的樣子,並且,毫不避諱地談論起了在工作中活活累死的父親;大著肚子,卻隻會日夜以淚洗麵的母親,還有年幼不懂事的弟弟妹妹太小,以及家裏揭不開鍋的窘境,最慘的當然是自己了,一天一夜沒吃什麼像樣的東西,如果再沒人發發慈悲,他可能就要像安徒生童話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橫屍街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