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一切力量都來源於“光”。
光塑造秩序,雲海之下盡是混沌。
在現代,浮空的大陸就遊蕩在雲海之上的光輝下。而在古老的過去,世界隻是一團不可描述混亂無序的混沌,毋分上下更沒有生命所踏足的大地。漸漸地,混沌一團的世界也有了分別,雲海從混沌中誕生,浮動在混沌之上。但是雲海又是沉重的,它趨於混沌,就這樣包裹著世界最初始的一團永暗。而雲層之下,光無法直射的地方,濃稠的混沌在沉積。在不可名狀的機製下,那些曾經摻混過光的混沌沉積下去,就像撒入凝結核的過飽和蒸汽、摻入晶粒的過冷水,無定型的混沌裏出現了混亂的組織和秩序。那些失卻了光的混沌,有的經曆了漫長的時間在黑暗中醞釀成為了鐵(序號26);另一些,則在還沒有最終變成鐵的時候便被別的東西裹挾,成為了輕質的金屬或是別的什麼東西。
那些組成大地的物質。
堅實的、生命踏足的基礎與萬物賴以生存的水就這樣誕生於混沌。這些誕生於混沌的物質不屬於混沌,卻也遊離於秩序。它們被稱為“元素”。
可是,自混沌誕生的必然傾向混沌。也許,自從這個世界誕生,陽光閃耀,過去千萬億年來,這些混沌的沉積就一直在黑暗中翻湧不休。溢出的水汽組成了雲海,一些輕的元素就被混亂的混沌拋灑進了雲海,並繼續在這由水蒸汽、氮氣還有些別的東西組成的氣態海洋裏互相碰撞。混沌在下,秩序在上。下方的混沌氣息一刻不停地破壞著元素構建秩序、聚集和凝固的努力;上方的秩序則時不時的賦予元素粒子有序、穩定的力量。直到,直到有一天,也許是女神垂憐,但更可能是生命的奇跡。一個小小的、由元素組成的可以自我複製的有序集團在翻湧不休永無定型的雲海裏誕生了。這團元素的集合在微觀上具備著秩序的特征:它們結構有序、分工井然;在宏觀上又具有混沌那不可預知、多變無序的特點。秩序的力量使得它們不再被混沌的幹涉拆散,混沌的天性使得它們在自我複製的過程中變成了多種多樣的形態。
是的,這些元素的集團很快地變成了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模樣。
這些小的集團,無一例外地將自己封閉起來、和環境隔絕開,然後用自身秩序的力量抵禦周邊環境混沌的侵蝕。這樣的小集團,我們稱它們為細胞。在雲海的頂部,一些細胞進化出了可以捕獲光粒子的囊泡。它們借助光粒子的力量和秩序,將光粒子鈍化並和其它元素結合,合成了多種多樣的有序且彼此相同的元素鏈(或者叫分子?),這些有序的元素序列就是它們建設自己的材料。細胞內的核糖體,一方麵從囊泡處接收元素鏈和光粒子,另一方麵自細胞核心讀取信息和命令,將短的、特定的元素鏈排列組合緊密相連變成長長的鏈條,隨後和光粒子一道送入了一種網狀的結構,光粒子在這裏化作秩序的線編織出法則的網,網狀細胞器塑造了分子鏈的空間形狀並使法則之網在疊好的分子鏈上附著、定型。光粒子就這樣在細胞內固定、化作秩序儲存下來,隨著細胞的生長沉積富集。光排斥混沌,捕獲了光的細胞聚集在雲海上層。隨後,為了應付聚集的細胞所帶來的競爭,單獨的細胞聯合起來。細胞的子代不再一成熟就從母體分離開,而是和母體、自己的兄弟姐妹組成更加複雜的結構形態。用來捕獲光的葉子、用來傳輸物質的莖還有為了固定自己或者從雲海中捕獲元素的根就這樣初步形成,細胞的集合也從混沌一團的組織塊成為了高效有序的活體工廠。然而,擴張的體積,複雜的結構以及更高的生產效率,使得僅僅依靠根係從雲海中汲取水和元素的原料獲取渠道變得不可靠起來。畢竟,雲海類似混沌,它是隨機且無序的。也許在此刻雲海是平靜且富饒的,可以為根係提供穩定的水分和營養;而下一刻,雲海翻湧仿若沸騰,原來富饒的元素也稀薄的仿佛希望一樣。無數植物(或者說植物原型?)因為缺少氮磷鉀而死亡在這多變的雲海,然而殘酷的自然選擇下,總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個體能夠脫穎而出。一些植物的根上有細弱的絨毛,這原本隻是根部的表皮細胞異常增生的結果,但正是因為這些絨毛固定了多餘的固態元素、甚至在這些絨毛的支撐束縛下鬆散的元素微粒凝聚成大的顆粒並最終變成了原始的土壤。於是這些在根部自帶營養包的植物熬過了多變的環境強加給自己的元素寒冬,挺過了沒有礦物質進行生產建設繼續生存的物質匱乏時期,最終活了下來並且繁殖、增長,擴展了種群的生存空間。
生命即使是在沒有自我意誌的最早期形態,也有著自私的本能。有努力捕獲陽光、生產物質的生產者(植物、藻類),也有不事生產、掠奪為生的消費者,還有好逸惡勞、混吃等死的分解者。自物質循環上來說,每一個階層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義,但以後世的眼光看,消費者和分解者最終占領了幾乎每一寸生存空間,所以真應該說自私和懶惰才是生命的本質嗎?這些不勞而獲者(早期時代,消費者和分解者沒有本質區別)沒有捕獲光粒子的囊泡,它們隻有為破解秩序、吸收營養而特化的消化器官。微小的單細胞植物或是植物死亡破碎的殘渣進入了它們的消化囊,秩序的網就會被拆解,元素組成的長鏈被破壞、切斷。破碎的秩序在這裏大部分(40~60%)散失,剩下的秩序碎片的和元素短鏈一道被送入細胞內層,完成核糖體-網狀體-修飾搭接的從短鏈到長鏈再折疊最後成為細胞組成部分的生化過程,而那些沒有秩序的力量可供規範的元素團塊就被排泄出細胞。一眼望去,這些既無法自給自足又低效浪費的生物怎麼也沒有理由生存下來。但是,自然法則決定了破壞總比建設容易,所以在植物生產一份生物質時,這些破壞者就已經拆散幾份甚至十幾份生物質。這就像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了十畝地才收了幾千斤糧食,地主家的陳糧放壞扔了一大半卻也繼續靠著收租子活得滋潤著呐。更重要的是,這些走上掠奪和破壞道路的生物在最初的細胞階段都是擁有運動器官的天賦異稟之徒。對它們來說,利用運動器官(鞭毛?)四處遊獵所能獲得的有機物(財富)要遠遠多於遊動到陽光充沛、元素豐富的海域卻隻靠自己生產得到的有機物。因為前者隻需要在近距離遊動就能獲得大量植物殘渣,而後者不但需要遊動較遠距離才能獲得生產條件(泥土會阻礙移動,由此這種生產者隻能光著身子找資源)生產的效率又無法超過正常生產者太多。由此,憑借著更高的能量獲取速度、更快的繁殖速度,不事生產的消費者最終占據了主流。那麼,會不會有既能消化有機物,又可以光合作用的動物或植物呢?世界這麼大,我也不知道啊(看,豬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