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先生在生意場上是一位非常有名氣的人物,生意做的紅紅火火,可謂是蒸蒸日上。家庭生活也是美滿幸福。年輕的太太善良、誠懇,又很有經商頭腦。因此對他生意上的幫助也很大。可以說,他事業上的成功,有他太太的一半功勞。
然而,不幸的是,杜先生因身瘓絕症,不久就故去了。留下他年輕的太太,真是件可惜可痛的事情。但是他的太太並不是一位弱女子。失去丈夫的痛並沒有把她打倒。她還是振作精神,立誌把丈夫的事業繼續做下去。而且要做大做好,絕不能讓心愛的丈夫在九泉之下感到失望。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做得相當成功。但是,好景不長,災難又隨之而來。有一天卻發現她死在自己寓所的臥室內。
警方接到消息後,立刻趕到了現場,一同來的還有他的一位私家偵探朋友吳先生和法醫。
“推斷死亡時間是前一天晚上的10點左右。”法醫說。
“死亡原因是什麼呢?”吳偵探問到。
“是氰酸鉀中毒而死。”法醫答到。
“但是,從現場來看,門是鎖著的,而且又有防盜鏈,窗戶緊扣不像是他殺,看來是服毒自殺。”警方說到。
但是,與這位死者有關係的親戚及朋友,就連周圍鄰居都認為死者根本沒有自殺的跡象。做人樂觀,並繼承了丈夫的所有工作,很有鬥誌,又樂於助人。這樣的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怎會去自殺呢?就連死者生前的私家偵探朋友吳尚明先生也肯定地說:“這是謀殺,決不是自殺。”
“吳先生,你認為死者不可能是自殺?我想你應該知道,氰酸鉀是藥性非常強烈的毒藥!
隻要一飲用,不出瞬間,就會劇毒攻心而死。”警方人員不服地詢問。
“這個我曉得。”
“既然你曉得,那我想請你說明一下,凶手在行凶後,是如何逃離密閉的現場呢?”
這時吳尚明不作答而反問警方。
“昨夜聽說有人來拜訪死者,這個夜訪者究竟是誰?”
“是她的小叔,也就是她亡夫的弟弟。此人是7點左右來的,在9點以前就離開了,他走的時候,死者還送他到公寓大門,這些都是管理員親眼目睹的事實。”
“我是說果真是如此的話,那死者的小叔就是凶手。因為在現場沒有盛毒藥的容器,如果說她是自殺,那定會有一隻盛毒藥的酒杯吧!”
於是吳尚明就把凶手在密室殺人的計謀,有條不紊地說出來。
問題:這位私家偵探究竟是根據什麼而下這種斷言呢?
吳偵探的推理如下:
“凶手在要回去之前,將裝在膠囊中的消酸鉀毒藥作為安眠藥給死者服下。在膠囊還未溶化時,先行離去。被害人把他送出大門,返回後關上門,拴好防盜鎖,使整個房間成為一間密室後,毒性發作死亡。”
工廠的煙囪為什麼那麼高?
把樹葉放在河邊的水麵上,樹葉會慢慢漂到河中間去。這是因為河邊的水流得慢,水的壓力大;河中間的水流得快,水的壓力小的緣故。
空氣也是這樣,靠近地麵的空氣流動慢,壓力大;高空中空氣流動快,壓力小。煙囪修得越高,煙囪口周圍的空氣流動越快,壓力就越小,燃燒後的熱氣能更快地從煙囪中跑出去,這樣火爐裏的火就燒得更旺了。另外,煙囪冒出的煙裏有對人體有害的東西。煙囪修高後,這些有害的東西能隨著煙囪口空氣的流動,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減少了對附近的汙染。